两则新闻放在一起来看。第一个是国内新闻,网传江苏宜兴公安局通过调取涉黄浴室的支付二维码信息,给 600 多人发送短信或电话(如下图所示)。
此事引发多个层面的讨论,涉及法律,比如到底是疑罪从无还是疑罪从有,也涉及到网络支付的隐私,比如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读取普通人网络支付的详细信息等等。
第二个新闻来自国外。根据 Verge 的报道,来自比利时 Ku Leuven 大学的研究者发布了一篇论文,利用对抗生成网络生成的一个图像,能够完全欺骗某些监控系统里的识别算法,成为 AI 时代的「隐身术」。
而根据周五《新京报》的报道,宜兴警方已经抓到了传播「扫码支付超600元就要被传唤」的造谣者。
两个新闻的切入点不同,事实走向也不同,但放在当下这个环境里有诸多共性的话题值得去讨论。
其一,匿名与反匿名的争议不是由技术决定,而是个体与政治机构、商业集团的博弈。互联网一度让个体拥有了巨大权力,但在政治、商业利益面前,个体权力逐步缩小,互联网上的账号信息不再匿名。如今,大数据、脸部识别则可能实现线上线下数据的打通,其结局就是匿名性的消失。
其二,匿名与反匿名之间的博弈不会停止。第二个新闻里提到的这类图片,虽然只能针对特定算法,但至少证明了其可能性。当政治、商业机构以算法从个体身上获取利益时,对抗这种「极权」的唯一方式也是算法。
其三,当新技术来临,我们该警惕什么?如果说过往新技术的出现会让很多人捂紧自己的钱包,那么面对当下的技术发展趋势,我们最需要的是保护自己的「隐私财产」。
只有将隐私作为一种财产,才能识破互联网公司过去十几年所编织的「免费」谎言。事实上,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都一直在支付「隐私」来换取网络服务,由此造就了硅谷以及中国的互联网盛世。能够支撑起 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千亿美金市值的要义,便是这些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好的「收集、整理、贩卖」用户的隐私财产,你看最新一季财报里,Facebook 又从全世界用户身上挣了多少钱。
其四,我们当然呼吁立法,包括三个层面:
- 明确商业公司对于用户数据、隐私的权利和义务,比如腾讯与阿里,到底如何使用我的数据,以及一旦泄露后的责任是什么;
- 明确政治机构、商业公司在用户数据使用上的边界,比如警方何时才能向科技公司要求调取网络交易数据或者脸部识别数据;
- 明确个体对于其他个体数据、隐私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如何对待贩卖普通人信息的行为;
但立法真的可以改变吗?欧盟去年实施的 GDPR,让欧盟地区的用户隐私得到了最大保护,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着手准备类似的法律,然而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上升为政治议题后,其背后的游戏规则变得更具地域特色,欧洲的标准当然不适用于美国,欧美的标准或许也不能成为中国的参考,毕竟,收编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权力的「神兽」,当局从来不会心慈手软。
最后可能还要回归到一个终极命题:「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或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