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AI 独角兽们的微妙时刻

「洞察」部分,结合本月三家中国 AI 创业公司的一系列举动,分析其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可能的结局;「视野」部分,包括了华为、Google、苹果等大公司的最新新闻与独特观点。

洞察

这个 5 月对于三家中国 AI 明星创业公司而言可谓意义重大。

上周,商汤科技在一场「丰盛」的发布会上发布了 11 款产品,涵盖了医疗、城市、零售、教育、娱乐五个领域,科技媒体 PingWest 的评价:「每一款都存在感极强——都能立刻、马上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月稍早一点,依图科技发布了首款自研的深度学习云端定制芯片 questcore™,主要面向视觉领域的推理和加速。

与之遥相呼应,Face++ 完成一笔 7.5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中银集团投资公司、阿布扎比投资局旗下的投资公司、工银资管等。

商汤、依图与 Face++,三家公司都是依托计算机视觉起家,在 AI 热潮里迅速成为资本的宠儿,一轮轮眼花缭乱的融资与令人咂舌的高估值之后,也进入到一个微妙的时刻。

首先,这些 AI 创业公司之所以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都是建立在「AI 即将改变世界」的行业判断前提下,这里所谓的「改变世界」,可以理解为对于某些行业的「改造」甚至「颠覆」。

但 AI 创业公司所提供的,只是技术解决方案,上述三家公司无一例外都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供应商,他们需要将技术与行业相结合,才能实现所谓「改变世界」的目标,于是我们也看到过去几年,三家公司在大安防领域的厮杀,也看到了其在手机相册技术领域的暗战。

第二,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 AI 领域的重要技术,其应用的场景非常广泛,不过除了上文提及的大安防,鲜有其他领域的落地实践。也正因为此,CB Insights 在 2018 年度 100 个 AI 创业公司里,将上述三家公司列为「To G」的公司,也就是「To Government」,

img

我在当时的会员通讯里这样评价:「考虑到他们的主要生意都是在中国大陆,这也让整个围绕 AI 生意的讨论变了味道,这是一个无比残酷但必须要接受的现实:在政府需求的刺激下,依靠海量的脸部数据,中国大陆造就了多个全球 AI 独角兽。」

第三,随着三家创业公司开始主动或被动的扩张,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到 BAT 的地盘。以商汤此次发布的城市解决方案为例,PingWest 这样介绍商汤的产品:

这套“端-边-云”一体系统在前端支持轻量高精度算法;在边侧,实现中小场景数据闭环;在云端,保证海量数据高可用。

方舟 2.0 具有强大的前端计算能力,可识别 20000 人脸库,可广泛用于闸机、门禁、办公室等场景,算法识别准确率达到 99% 以上。在每一个端点,方舟 2.0 都能完成人脸抓拍、黑白名单布控、数据分析、多算法融合、信号联动控制等复杂任务。

在边侧,智能边缘节点作为一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多算法融合嵌入式边缘计算产品平台,能够按摄像头分配场景适用算法,提供摄像机、抓拍机、门禁机等多种采集设备接入能力,支持8路高清视频接入和 10 万张比对库容。

这和阿里云 ET 城市大脑、百度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 ET 城市大脑目前也是通过打通城市摄像头数据来实现对城市事件的感知,并在城市安全、交通信号控制上做文章,其 Slogan 是「用数据治理城市,让城市会思考」。

当然,AI 落地城市是一个需求旺盛的现实场景,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理论上可以容纳阿里、百度这样的巨头以及商汤这样创业公司,但问题是,BAT 以城市为切入点,还可以提供一系列脱胎于自身业务的附加产品,比如 ET 城市大脑里提供了大量基于阿里云的计算能力,百度则将自动驾驶和 DuerOS 打包到城市解决方案里,商汤们又能提供什么?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商汤此次还针对零售行业提出了 AI 解决方案,可谓踏入到当下另一个热点「新零售」,这也是阿里巴巴与腾讯竞争的重要领域。细心去看商汤提供的产品,依然是围绕摄像头来实现所谓的「精准营销」,但问题是,在线上线下数据正在实现统一的当下,没有线上数据支撑,只依靠店铺视觉平台的商汤,如何能与阿里、腾讯相抗衡?

再来看依图,这家公司不仅发布了自研的云端芯片,还抛出了「算法即芯片」的宣传语,官方这样解释:

摩尔定律已濒临终点,单位面积晶体管数量的提升终将触及物理极限,很难在更小的空间里容纳下更多的算力。而智能算法的性能却在万倍增长,以依图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算法为例,过去4年算法精度提升了100万倍。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推动计算产业迈入“算法即芯片”时代。

恕我愚钝,我并不能理解这个口号,也无法认同其解释。如果按照科技行业「XX 即 XX」的解释方法,所谓「算法即芯片」也就成了利用算法实现芯片的功能,这就变得相当滑稽了,依图官方有意无意地将两个概念扯在了一起,并以摩尔定律失效为背景,演绎了一个全新(胡扯)的宣传口号,只能说,这是一次相当失败的 PR。

第四,这些 AI 创业公司的未来在哪里?与「AI 即将改变世界」相对的另一个判断是,「没有 AI 行业,只有行业 AI」。这意味着两点:

  • AI 创业公司必须将自身技术落地到其他行业,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 AI 创业公司进入到 2B 市场;

这两点会让 AI 创业公司引以为豪的炫酷技术逐步走向幕后,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从芯片、算法到解决方案,AI 创业公司们所面临的竞争,既有 BAT 这类互联网巨头,也有华为等传统的 ICT 企业,压力可想而知。

2019 年是科技「独角兽」的上市高峰期,但这些过往标榜如何改变世界的科技公司,如 Uber、Lyft,正在变成他们曾经誓言要颠覆的那种公司。

与这些或主动或被动 IPO 的企业相比,商汤们或许还有一段与资本的甜蜜故事,但这些 AI 公司的最后结局和 Uber、Lyft 等公司的结局类似,最终成为一个个行业效率提升的助推器。(完)

视野

大公司

路透:Google 或停止向华为提供 GMS 服务。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消息源确认,如果消息属实,其对华为手机的海外市场将打击巨大,下图是 IDC 统计的欧洲智能手机格局,欧洲也是华为手机的第二大市场。

img

《财富》报道了Google 「内战」,展现了 Google 员工对于公司价值观发展的不满。

Register报道了AWS 工程师如何开发和维护亚马逊公司的内部技术

Asymoco 做了一篇关于 iPhone 销量及影响力的分析文章,其中的信息图非常棒,推荐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