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这个问题的回答。
关于 iPadOS 是否能给 iPad Pro 带来生产力的提升,本文是今年 6 月发布在「iPad Power User」(返校季优惠还在进行中,欢迎订阅获取更多专属内容)会员通讯里的部分内容,我会从三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是 iPadOS 的意义,然后聚焦此次更新的两大变化:交互与浏览器。
iPadOS 的战略意义
iPadOS 的出现,不仅对于 iPad 产品线以及苹果未来的产品发展有重要意义,更展现了苹果在未来计算设备的探索中的微妙心理。
首先,iPadOS 奠定了 iPad 在苹果产品线的重要地位,它不再是所谓「大号的 iPhone」,而是一个独立的、有自身特色的设备。
从屏幕尺寸的角度去看,7.9 英寸 iPad mini 与 12.9 英寸的 iPad Pro 之间还有至少三个屏幕尺寸的 iPad 产品(9.7、10.5 以及 11.6)。这五个尺寸的设备构成了苹果在 iPhone 与笔记本电脑之间的护城河,而且在友商们的「助攻」下,iPad 已然占据了绝对垄断定位。
但从 iPad 内部的产品线上看,iPadOS 之于不同尺寸硬件设备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就目前的第一个开发者版本而言,整个系统都在围绕如何更好地利用 iPad 的屏幕尺寸优势,但由于 iPad 整个产品线横跨 7.9 到 12.9 的屏幕,这也造成了 iPadOS 在不同设备上体验的不同,尤其是在 iPad mini 上,iPadOS 桌面小图标、多任务操作以及三指缩放实现复制粘贴等都非常不方便。
也因此,目前的 iPadOS 更多还是要释放 iPad Pro 的无穷潜能,进一步强化 iPad Pro 在整个苹果产品线中的重要地位。未来,iPadOS 或许也会像 iPhone 上的 iOS 一样,利用硬件(如处理器、摄像头)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 iPadOS 体验。
一个疑问是,iPadOS 会有自己的系统版本号吗?至少现在还叫 iOS 13。
其次,正如上文所言,iPadOS 将 iPad 变成一个更独特的计算设备,而它也将肩负起苹果服务产品落地的艰巨任务。
3 月底的苹果服务发布会前,iPad mini 和 iPad air 被极其低调地上线发布,但如果再看去苹果发布的服务类产品,无论是游戏订阅、新闻订阅还是电视订阅,iPad 或许不是最好的硬件形式,但它和 iPhone、Mac 系列以及 Apple TV,构成了苹果在内容服务类领域硬件基础。
事实上,在苹果的硬件产品线里,Apple Watch 与内容消费行为基本无关,iPhone、iPod Touch 触达了一部分内容消费的场景,但这个场景里面临巨大的竞争,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整体下滑的行业背景下,iPhone 已经无法再将苹果带入一个新高度。
上文提及了 iPad 在平板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 iPadOS 增加了一系列强化 iPad 作为生产力设备的特性,但这些生产力特性与丰富的内容场景所形成的鲜明对照,或许也是对「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调侃的最好诠释,但谁又会在乎呢?
iPadOS 的人机交互
很遗憾,iPadOS 并没有带来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机交互,目前 iPad 上可以实现的交互方式如下:
- 触控:手指;
- 语音:Siri;
- 键盘:比如蓝牙键盘/部分有线键盘,此次还增加更多的快捷键;
- 笔:Apple Pencil 以及一些第三方的触控笔;
- 鼠标:这是 iPadOS 增加的新特性;
这里特别提一下鼠标,目前 iPadOS 的鼠标交互藏的非常深,你需要在「设置——辅助功能」的「辅助触控」里找到「定点设备」。
将鼠标放在如此隐蔽的设置选项里,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苹果在 iPadOS 交互模式上并不推荐鼠标。而且所谓的「辅助功能」,更多还是为了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小部分用户,实现更好的人机交互。也因此。鼠标并不是 iPadOS 带来的最大交互变化,而是对于过往 iOS 辅助功能的一次增强。
但这并不影响我之前对于 iPadOS 越来越复杂交互的判断。复杂多样的手势、物理按键与手势以及不同尺寸的屏幕,在提升交互难度的同时,也将继续分化 iPad 的用户群体。当然,这对苹果公司而言,也是产品重新定位用户并锁定用户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此次 iPadOS 的更新,也是一次 iPad 用户群和产品线重新定位的开始。
上述五个交互方式几乎覆盖当下计算设备所有交互方式,从好的角度去看,iPadOS 让 iPad 尤其是 iPad Pro 更全能,用户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但站在另一个角度,iPad Pro 正在变成一个可以触摸的、类似 macOS 的计算设备,而当无数个交互方式堆叠在一起的时候,整个人机交互的逻辑开始变得极其复杂。
这种复杂早在 iOS 11 时期也曾经出现过,当时,iOS 11 for iPad 赋予了 iPad Dock、多任务等一系列功能,这也大大增加了用户熟悉 iPad 操作逻辑的难度。也是从那时起,iPad 上的 iOS 与 iPhone 上的 iOS 渐行渐远,它不再是可以轻易上手的系统,大量的手势以及各种技巧被写在了苹果官网 iPad 系列的支持帮助页面里,很少能找到。
iPadOS 如何让 Safari 获得新生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一直渴望能在 iPad Pro 上使用一个真正「桌面级」的浏览器。任凭 iPad Pro 系列产品线在过去三年如何迅速发展,iPad Pro 的硬件性能如何震惊业界,但 iPad Pro 上的那个 Safari 和 iPhone 的 Safari 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在 2019 的时间点上,iPadOS 带给了 Safari 新生。
功能
从功能层面上看,Safari 带来了如下几个重大更新。
其一,可以设置默认的网页浏览模式,在「设置」的「Safari」里,拉到底部的「网站设置」,点击「请求桌面网站」,如下图所示:
当然,用户也可以在某个单独网页上自行切换「桌面网站」与「移动网站」,如下图所示,还可以决定是否开启内容拦截器。
其二,多任务、多窗口的堆叠,也就是说,你可以操作两个浏览器窗口,还可以一个浏览器窗口与一个邮件窗口。
其三,独立的下载功能,默认的下载文件夹放在了 iCloud 里,用户也可以自行修改文件夹位置,比如放到本地设备。
其四,网页长截图功能。如下图所示,当用户在 Safari 上截图时,你会看到「整页」截图的选项,点击就可以启动,非常方便。
其五,更丰富的键盘快捷键。如下图所示,用户几乎可以用键盘代替手指,完成绝大多数网页浏览工作。
这些看得见的功能更新,带来的则是体验的上升以及一些流程的变化。
体验
WWDC 主题演讲里特别强调了 Safari 对于 Google Doc 的良好支持,我也在第一时间体验了在 iPad Pro 的 Safari 上编辑、整理 Google Doc 的过程,整个体验已经和 macOS 的 Safari 无异,更令我诧异的是,iPad Pro 的 Safari 居然支持了绝大多数 Google Drive 特有的快捷键。
不仅如此,基于 Google Drive 上丰富的扩展应用,用户还可以利用 Safari 完成更多的工作,比如,通过集成在 Google Drive 里的 StackEdit,你甚至可以在 Safari 上撰写、编辑 Markdown 文件,所有修改实时预览并自动保存到 Google Drive里,整个过程非常流畅。
更进一步,Safari 对于网页版 Gmail 的支持也相当完善,无论是浏览、搜索、撰写邮件还是整理邮件过滤器,其体验相当完美,如果说有遗憾的地方,那就是目前还不支持 Gamil 特有的快捷键。
Safari 此次更新释放的另一个红利则是 Notion。
我被无数人安利过 Notion,但我一直无法将其纳入到我的工作流程里,其主要原因是其原生应用的孱弱,过往 iPad Pro 上的 Safari,也无法承担起 Notion 的各项功能。
而在 iPadOS 的 Safari 里,Notion 的体验已经和 macOS 上没有差异,尤其是其杀手锏版的功能「/」,也完美适配外置键盘。
随着 Safari 功能提升和体验升级,未来,我的大量工作流或许也将依托于浏览器,比如完整的 Gmail、Google Dive 只能通过 Safari 才能实现,新的平台、新的工具,势必也将带来全新的工作流。
iPadOS 的未来
当我看到「iPadOS」的名字时,我内心非常激动,这毕竟是第一个从「i」系列设备里分离出的系统。或许也正因为是来源于「i」设备,当下 iPadOS 太想证明自己和那个过往的 iOS 是不一样的,从而也展现 iPad 系列的价值。然而事实的另一面则是,不管多么努力,当下的 iPadOS,依然只是一个 iOS 的分支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特性,这些略显混搭的功能(Bug)、逻辑,在用户的一阵欢呼之后,变成了一个个大问号。
另一方面,当苹果为 iPadOS 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新特性,这些系统级别的能力是否会下放给开发者或其他应用厂商呢?比如苹果会将越发强大的 Siri 开放给 Spotify 等其他音乐流媒体公司吗?再比如,诸如 Chrome、Firefox 这样的第三方浏览器也能够像 Safari 一样具备多窗口吗?
这是 iPadOS 这个夏天留给我们的众多疑问,而还有大概两周时间,随着新一代 iPhone 以及传闻中的 iPad Pro 2019 ,或许会给世界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