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 学术:迁移学习在医学影像上的研究、2D 图像转换 3D 图像、介绍比赛的 AI 模型;
- 产品:AWS re:Invent 2019 回顾;
- 产品:GCP 大数据产品、阿里云开源 Alink;
- 洞察:关于「AI Insider」与「Cloud Insider」内容调整的说明;
- 案例:迪斯尼的深度学习应用、NFL 引入 AWS、F1 如何使用云改进汽车设计;
- 应用:云和 AI 在石油行业的应用、阿里云在广东落地全国首个高速不停车收费AI稽核项目;
- 巨头:英特尔的下一步、Oracle 的挣扎、阿里云非洲、Google 如何推进自动驾驶等;
洞察·观点
关于「AI Insider」与「Cloud Insider」的内容调整
自 2019 年 6 月以来,Dailyio 会员计划开始提供专注于 AI、Cloud 的行业分析以及围绕 iPad Pro 生产力的会员付费内容,经过近半年的运营,有一些新想法想和诸位汇报一下。
特别要说明一点:「iPad Power User」作为一个内容定位明确的内容产品,未来还会继续探索 iPad Pro 的硬件(外设)、软件(iPadOS、第三方应用)以及流程的可能性,为 Dailyio Pro 订阅读者带来更多新的思考。
而在近半年的运营过程里,「AI Insider」与「Cloud Insider」两个内容产品出现了一些潜在问题。
首先,两者之间的内容界限非常模糊。从市场 PR 层面去看,类似「云+AI+XX(5G、区块链)」的口号层出不穷,而在技术落地层面,中美的科技巨头与创业公司们,也的确在各个行业落地「AI+云」的解决方案。
也因此,我在整理、生产「AI Insider」和「Cloud Insider」的过程里,很多时候会陷入到困惑之中,当 AI 与云的结合成为行业共识的时候,刻意去区分何为 AI、何为云显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从 11 月份开始,我开始思考如何将两者的内容进行合并与整合。
其次,如果「AI Insider」与「Cloud Insider」的内容界限模糊,那么这两个内容产品整合后的定位又是什么?
我在不断回顾自己过去几年来撰写、发布的免费、付费内容过程中,提炼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位:聚焦企业级市场的技术变革。不管是 AI、云还是正在兴起的物联网、5G,这些名词背后所代表的技术趋势,其触达的第一站都是企业市场,这也是过去几十年技术演化的规律。
以我长期关注的 AI 为例,2015 年以来 AI 的讨论热度,如果没有企业市场开始「严肃」地投入资金研发相关产品,消费市场又如何能获得诸如智能音箱这样的产品?而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科技巨头在资金、基础开源平台上的投入,AI 创业、开发成本如何能大幅下降,从而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消费产品呢?
当然,你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产业逻辑,但在一系列宏大的技术趋势面前,通过对企业市场趋势、潮流的深度理解,依然可以作为眺望未来的「望远镜」,AI 如此、云计算如此、物联网和 5G 亦是如此。
站在 2019 年年底的时间点,上述两个思考促使我做出这个决定,全面合并、整合「AI Insider」与「Cloud Insider」的内容,新内容产品的名称为「AI Insider」,定位于企业市场,提供 AI、云、5G 等新技术趋势背景下的产业变革思考,包括有广度的行业新闻与研究进展、有深度的行业洞察与观点以及全球视野下的产业格局分析。
全新的「AI Insider」发布周期依然是每周一期,今天就是第一期,所有订阅「Cloud Insider」、「AI Insider」以及「Dailyio Pro」的用户都将免费收到最新的邮件推送。
2019 年马上就要过去了,感谢各位朋友过去一年的理解与支持,我会继续努力,为各位带来更有价值的内容。
(欢迎订阅「AI Insider」或「Dailyio Pro」获取本期邮件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