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六月,音乐行业发生了诸多变故,只需稍加注意,你或许也能梳理出下面的重要事件:
- 苹果发布家用音箱 HomePod,直接对标亚马逊 Echo 和 Sonos;
- Spotify 公布最新运营数字,每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 1.4 亿人;
- 乡村歌手 Taylor Swift 低调回归 Spotify;
- Spotify 计划在免费用户里推行「赞助歌单」服务;
- Pandora 关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业务,同时其创始人 Tim Westergren 也宣布辞职;
- 彭博社的消息称,苹果正在和各大唱片公司叙谈新一年的利益分成,有望大幅度削减对唱片公司版权费用;
- Recode 的一篇报道指出,特斯拉正秘密与各大唱片公司洽谈,计划推出基于特斯拉汽车的音乐流媒体项目;
所有这些产品、数据以及公司战略调整的背后,更像是音乐流媒体领域洗牌的开始,我当然无法像某些预言家一样预测出谁会登顶谁会沦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对过去一段时间诸多事件的梳理,找寻这个行业未来演进的方向。
苹果亚马逊家庭音乐领域后,Sonos 是否会出局?
贝佐斯在今年 2 月份接受 Billboard 采访时说过这么一番话:
At this point in the marriage of voice-activation technology with music, I can tell you it’s already working. The next gigantic growth area for the music industry is the home.
贝佐斯毫不掩饰亚马逊对于家庭音乐体验的野心,他的确也有这样的资格,根据美国咨询公司 VoiceLabs 的一份报告,2017 基于语音交互的市场规模将超过 200 亿美元,这其中,亚马逊 Echo 以及搭载亚马逊 Alexa 操作系统的语音交互设备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但苹果发布了 HomePod。
在苹果的定义里,HomePod 从一开始就只是一个音箱,官方关于这款产品的所有介绍、评价(你可以点击这里查看官方介绍视频)都围绕一个主题:音乐体验。
上图是苹果官网对于 HomePod 搭载技术的介绍。你所看到的,是一个被苹果定义的「智能音箱」,这决不是类似于亚马逊 Echo 的「智能音箱」,而是基于音乐,用海量的独家音乐资源、强大的工业设计以及根深蒂固的音乐基因所构成的新一代音箱,或许就像 Apple Music 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做到全球第二大流媒体服务一样,今年年末圣诞季里的 HomePod,有望成为又一款爆款产品。
而在体验过 HomePod 之后,诸多体验者都有意无意将其和 Sonos 音箱进行对比,科技播客「一天世界」做过一个的总结,比如 Jason Snell 听了 HomePod 之后的感受:
……音质很不错,低音有力,高音清晰。但在某些场合,我感觉 Sonos Play:3 对歌曲的感觉把握得更准确,而 HomePod 的智能音频处理技术把低音与人声分得太开,听上去不对了。Stevie Wonder 的「Superstition」最明显。(当然,我听到的 HomePod 是非常不成熟的预览版。)
苹果分析师 Neil Cybart 对音质有同样的好评:
(HomePod 的音质)让 Amazon Echo 听起来像个廉价玩具,Sonos Play:3 的声音相比之下也差了很多,我几乎以为那台 Sonos 坏了。
这些评价也让我产生了换掉 Sonos 音箱的计划。事实上,我在过去四年时间里,客厅里的两台 Sonos 音箱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有趣或无聊的日子,但我知道这一切或许就已经到了尽头。
Sonos 这家公司正迎来一个生死攸关的挑战,这样一家纯粹的硬件企业,它面临两大难题:
- 没有自己的内容:长期以来通过和音乐流媒体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来给用户提供服务,比如我一直在 Sonos 收听来自 Apple Music 与 Spotify 上的音乐;
- 软件体验并不友好:虽然经历过多次改版,移动设备上应用体验已经提升了很多,但依然有诸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只能绑定一个 Sonos 账号、所有音乐服务也只有一个账号、缺乏社交媒体分享等等;
而这些缺点在 HomePod 面前几乎没有任何问题,首先,苹果在音乐独家内容上的强势,很有可能成为打击 Sonos 第一武器,毕竟 Apple Music 目前在其他音箱上还无法听到;其次,苹果最近几年一直在大力推动的多设备协同正在一步步释放威力,HomePod 与 iOS 设备、AirPods 之间的协同,完胜 Sonos 的交互体验。
这场家庭音乐的争夺战已经打响,Sonos 至少已经在音乐资源和交互体验上落于下风,亚马逊 Echo 的角色,更多还是一种音乐服务的智能入口,而 HomePod 的真正突破口,或许就是音质上完胜 Echo,交互上打败 Sonos。
第一局的结果就在 2017 年初,在我看来,Sonos 已无机会。
Pandora 基本已死
我曾经是 Pandora 的忠实付费用户,我喜欢那种随时打开播放器就可以听到符合自己口味的音乐,如果任意一首歌曲不符合心意,只需一次点击,就能和这首歌说再见,而任意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也只需一次点击,就让背后的算法更加懂你……
我相信这是很多曾经喜欢 Pandora 的人的第一体验,我也一度认为,我或许再也离不开 Pandora,因为这个音乐服务上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以及最懂我的歌单,但这家公司却在一步步陷入困境。
Pandora 成立于「遥远」的 2000 年,其产品模式是依靠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来获取用户粘性,商业模式则是通过用户粘性使其付费,音乐版权费则是其最大成本。关于音乐版权的话题可以谈上三天三夜,这里只简单说一个方面,受限于美国复杂的音乐版权体系,Pandora 每年的版权支出几乎是该公司总营收的一半。以 2013 年为例,该公司总营收的 49%,大概 3.13 亿美元给了唱片公司,同时又将 2600 万美元交给了音乐发行商。
这也意味着,倘若 Pandora 没有在营收增长上跑赢与日俱增的版权支出,整个公司都将陷入一个亏损的死循环。
事实也的确如此,下图是 2012 年 Pandora 上市以后的亏损情况:
长期以来,Pandora 都是一个「互联网音乐电台」的产品模式,但在流媒体音乐服务来临之时反应缓慢,直到 2015 年年底,才将破产的流媒体音乐服务 Rdio 收购,半年后上线了一款流媒体音乐产品 Pandora Plus,但此时,Spotify 早已完成流媒体音乐市场的开拓,占据绝对领先优势,后起的 Apple Music 在苹果重金投入之下也在疯狂成长之中,Pandora 的品牌号召力早已不在,不仅付费用户转化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连月活跃用户的数量也开始出现下滑,如下图所示,最新的月活跃用户只有 7600 万,同期 Spotify 的月活跃用户则高达 1.4 亿……
而随着创始人离职和公司海外业务的收缩,也充分显示了公司内外部对于 Pandora 发展的不满,但现实的问题则是,当 Spotify 和 Apple Music 牢牢占据流媒体音乐入口之后,Pandora 还有几分翻身的可能性?
至少我的答案很悲观,几乎是零,或许卖身或是一条好出路,毕竟,特斯拉正在构建自己的汽车流媒体音乐服务……
Spotify 的「赞助歌单」与「编辑力」
Spotify 最近推出一个新的功能:「赞助歌单」。简而言之,就是在唱片公司将自己的音乐加入到免费用户收听的歌单。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尝试。和所有流媒体音乐服务商一样,Spotify 的营收压力非常大,因为只有当营收足够大的时候,才能抵消版权费用带来的压力。而 Spotify 的营收,通常有两个来源:
- 广告:针对免费用户的广告,一般在歌曲切换的间隙;
- 用户付费:不同地区价格不同,比如美国地区为 9.9 美元/月,而印尼地区每月只需要 3.8 美元;
某种意义上,对 Spotify 来说,「广告并非目的」,而是一种转化用户行为的方式。但随着 Spotify 用户群体的扩大,尽管付费用户也在增多,但其单个用户的订阅费用却在下降,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不同地区付费价格的不同,这个矛盾的纠结其实还是在于庞大的免费用户群体,下图展示了 Spotify 的付费和免费用户比,即便到了 2016 年,免费用户的比例还是高达 61.9%:
而此次 Spotify 针对免费用户的「赞助歌单」,从商业模式层面来说,还是基于向 B端收费(过往是品牌广告主,现在是唱片公司),而在用户体验上,免费用户再也不用在切换歌曲时担心受怕突然冒出的广告,而只是会听到一首不那么符合歌单品味的歌曲而已,这也让音乐生意最终成为一门有关音乐的生意,这个承载形式就是歌单。
音乐自媒体「音乐先声」对于 Spotify 的示范效应也有自己解读:
此次Spotify推出的“赞助歌曲”功能,为其后很多的音乐流媒体平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当其他平台还在为不断增加、巩固付费用户的时候,Spotify已经先一步在免费用户身上做文章。
目前,国内数字音乐平台已经平息了版权之争,开始转入差异化发展阶段,手握费用高昂曲库资源的各家平台,恐怕当下最烦恼的就是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吸引用户,以及将这些流量变现。
更进一步,歌单也正在成为国内流媒体音乐服务争夺的重点,「音乐先声」列举了 酷狗、QQ 音乐和网易:
酷狗音乐宣布平台上点击量破亿的歌单数量已有26个之多,隐藏在上亿点击量背后的用户数量和商业价值不容小觑。而其他平台,如QQ音乐等,也在歌单文化的构建上默默使力。网易云音乐自是不必说,算是所有平台里拥有最为成熟歌单生成机制和运作模式的数字音乐平台。
本质上说,歌单背后也是一种「编辑力」的体现。任何一个流行歌单都汇聚了歌单编辑者的品味和思考,这种「编辑力」会不会激发出另一个内容创业的机会呢?
我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