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3 月 Alpha Go 完胜李世石的围棋比赛结束不久,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瞬间进入一个低潮期,或许是因为近一周的比赛消耗了公众大量注意力,也或许是因为 VR 几乎在同一时间点被热炒,至少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人工智能不再是媒体的宠儿,而对公众来说,除了 AlphaGo 短暂的刷新了对计算机如何下棋的认知,再无其他深层次的意义。
事情在 2016 年下半年陆续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已经无从追问起到底这背后是那股力量在推动舆论风向的变化,但事实上,在硅谷,围绕人工智能领域依然发生了多个标志性的事件:
- 大公司的收购战:苹果、微软掀起收购大战,亚马逊在英国组建人工智能团队;
- 风险资本的助推:以深度学习为驱动的 Drive.ai 迅速走红,CBinsights 发现,健康领域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改变,硅谷顶级风投 a16z 也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创业领域;
- 面向消费市场和企业市场的产品陆续推出:iPhone 7 Plus 的双摄像头背后,都是深度学习带来的经验成像效果,Salesforce 推出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全新平台 Einstein;
与此同时,在国内,李彦宏在谈百度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态度,以及科技媒体「极客公园」对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汇总报道也进一步加快整个市场风向的转变。
自 2016 年下半年开始,人工智能开始变成一门真正的「显学」。不久前还在各种演讲里用「O2O」、「VR」包装自己的创业者们、投资人们,几乎在同一时间用查找替换的方式换成了「人工智能」、「AI」,与产业风向几乎同时转换的,则是媒体或自媒体的同仁们,开始了对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赞歌。
二
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全球媒体的聚光灯都瞄准了带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标签的公司和个人,创业公司们,也有意无意透露出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和能力,我在去年 11 月份的一期会员通讯里写道:
围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再次成为互联网行业热词,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后,人人(创业者、投资人)言必称人工智能。但另一个略显残酷的事实则是,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停留在好莱坞大片的层面,好一点的,则将今年的热门美剧《西部世界》奉为预言人类未来的「圣经」。这一切的理解与误读又被各种不负责任的中文科技媒体以及更不靠谱的自媒体们放大。
这种信息上不对等随着资本市场的疯狂被进一步扩大,也正是在这样的循环作用之下,中国人工智能即将超越美国的故事从投资人的办公室传到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记者的耳朵里,接近着,人工智能 Master 再次挑落中国围棋高手的消息在岁末年初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注意力,而以 AlphaGo 来到乌镇,完胜柯洁从而实现围棋领域的碾压之后,人工智能并未像去年那样陷入资本与传播的低谷,反而更进一步推动市场步入新的疯狂,2017 年上半年,以下几个事件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意义非凡:
- 2017 年 1 月,百度宣布陆奇加盟,同时启动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公司的战略,多个事业部被调整,吴恩达、王劲先后离职;
- 2017 年 3 月,英特尔宣布不再举办一年一度的英特尔开发者大会,整个公司会在人工智能战略的引领下筹备新的开发者大会;
- 2017 年 5 月,Google 宣布公司下一步发展方向是「AI first」,全面押注人工智能;
- 2017 年 6 月,苹果 WWDC 大会针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 iOS 里的应用场景给出诸多开发套件;
这还仅仅是过去半年的一些标志性事件。与公司战略调整一起发生的,则是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当 Google 炒作李飞飞加盟 Google Cloud 的时候,百度的 PR 们一定没有做好吴恩达离职后的舆论反应工作,这或许也是对本周 PingWest 一篇文章最好的注解,在这篇文章里,PingWest 记者几乎以调查记者的身份展现人工智能人才大战背后的行为逻辑:
学术、大公司、创业、被收购,然后重回学术,是大多数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大牛名利双收的“职业路径”。
其中的每一步都有着十分明确的考量:如果一个新的环境,能够提供更好的薪资,或更好的数据其中任何一个,那么现有的环境是很难挽留他们的。在郑明看来这不叫没有情怀,叫直率。
在筛选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去的时候除了薪资,大牛们往往会思考这些问题:“这个公司已有的人工智能人才是否和我在同一个等级上”、“这家公司所涉及的业务是否对我所研究的课题有帮助”、“从这家公司离开后是否能为我回学术圈或创业带来优势”。
对于人工智能人才择业来说,最忌讳的就是来到一家对自己的学术进展毫无帮助的公司。
而对于大公司来说,这些来自学术界的大牛首先又着 PR 的价值,其次也能形成技术储备,比如微软研究院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公司挖掘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其机器视觉领域的很多专家们,已成为腾讯在西雅图实验室的重要成员。
PingWest 的记者们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裂变创业。
无论是为了进一步融资,以获得公司继续生存所必须的救命资金,还是给“裁员”找一个好听的说法,团队出走裂变出新的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都成了一种趋势。
几乎每个成立三年以上的人工智能公司都会存在一次“团队出走,二次创业”的事件。
通过公开资料我们发现:思必驰员工离职创办语音识别公司驰声科技;云知声CMO离职创办人工智能教育公司先声教育;出门问问两位员工离职分别创办大数据冷链公司Meatub、智能硬件公司萌动;商汤科技曹旭东离职后创办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格灵深瞳的丁鹏博士离职创办人工智能医疗公司DeepCare;英特尔的吴甘沙等5人离职创办自动驾驶公司驭势科技……
三
上述发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故事并非只有中国版本,在硅谷,大量来自 Google 的工程师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而他们更愿望看到的则是被独角兽们收购,比如去年离职创业前 Google 自动驾驶团队工程师 Levandowski,仅仅不到半年就将一家自动驾驶公司卖给了 Uber,而从今年 Google 向 Uber 发起的诉讼中可以看出,Levandowski 在离职、创业、卖公司的过程中,在职业操守层面有诸多令人质疑的地方,其反映的,也正是这股潮流下创业着们的现实选择。
硅谷投资机构 a16z 合伙人 Frank Chen 日前写了一篇很有标题党的文章,直言人工智能创业潮即将结束,在这篇名为 In a few years, no investors are going to be looking for AI startups 的文章里,Frank 的基本逻辑是人工智能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标准,一如 80 年代的关系型数据库、90 年代的 Windows 软件、21 世纪初的云和移动 App,在「软件吃掉世界」1的基本理念指导下,Frank 的的结论是:
In other words, in a small handful of years, software without AI will be unthinkable.
而去年以来,大公司们纷纷将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所谓基于云端的智能产品正正在发生在亚马逊、Google、微软、阿里巴巴、百度的宣传口号里,而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出现的开放平台新闻既是为了卖出更多云计算产品2,也是为了笼络人工智能开发者。
Frank Chen 最后的心得写道:
I’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ay when AI is powering all the software we write by default. And also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what the shiny new thing will be then.
这或许是对创业者或二级投资人最好的忠告了,在这场与泡沫比速度的比赛里,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未来在哪里,但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