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写作者为何要放弃微信公众号

我是一个没有微信公众号的人。

因为这件小事,我常常要在很多人面前解释一番,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媒体人眼中,没有微信公众号就像一个没有「身份证」的人,尤其是,我还需要将付费订阅与邮件列表的概念传达给这些人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崩溃的。

长期以来,我对微信公众号的态度十分明确:其一,微信公众号不过是腾讯局域网里的一个子产品罢了,如果你是真心热爱文字与创作,你更需要的是互联网,而非腾讯局域网

其二,即便是在当下中国已成大局域网的时代背景里,基于社交起步的微信公众号,其产品上的天然缺失甚至不如今日头条给内容创作者来到的效益更大

大概去年的时候在 Twitter 上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张小龙,也就是一手创造了微信的那个「神」,和一手缔造了 GFW 的北京邮电大学前校长方滨兴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们都在研发一个与 Web 割裂的局域网,所不同的可能仅仅是,一个是商业驱动,一个是政治任务。

上述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微信作为腾讯局域网的产品定位。在这个局域网里,腾讯官方的价值观、当局的审查机制无不左右着内容的流动方向。

作为内容生产者,你被禁锢到了腾讯的产品体系里,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音乐资料只能来自腾讯的 QQ 音乐,视频资料只有腾讯视频,不支持超链接等等问题让所谓的「微信公众号开放平台」更像是一个腾讯产品的展示平台。

其次,这个局域网暗处的审查机制——无论是机器对图片信息的自动审查还是神秘部门每天的例行删除机制,几乎掐住了内容生产者的喉咙。当所有的规则都是潜规则,当不可言说、不可触碰的话题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的任何一个举动都可能招来横祸——账号暂停乃至永久删号,还记得 6 月底 7 月初的那个黑色星期日发生了些什么吗?

前不久,李如一在一篇略显极端的文章里,他更是呼吁老师、学者、教授们远离诸如微信、微博、百度这样的服务:

您可以用相对安全得多的通讯工具,而不是微信和 QQ;您可以加入啁啾会馆(Twitter)发表较短的即时观点,而不是新浪微博;您可以用 Telegra.ph 发布文章,而不是微信公众号;您可以在 Telegram 上开设频道和讨论组。福柯与德勒兹都会喜欢这些工具的。

也请不要忘记浏览器有隐私模式,搜索引擎除了 Google 还有不监视妳的 DuckDuckGo。百度则是人类需要远离的企业。

利用这些工具,您立即就可以开始自由表达、自由讨论。您当然清楚,这本来就是互联网应有的样子。

唯一的代价,就是要学会拨号上网。前辈们,妳们都经历过一九九零年代末的互联网,且熟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这难不倒妳们。不拨号是上不了网的,今天也是如此。

不过,李如一的这个呐喊并没有多大的用处,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已经丝毫不亚于硅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喜旧厌新已成常态,在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创新面前,那个老古董般的 Web 还有多少价值?  正如我在那一波微信封号时所言:微信公众号的红火,内容创业的资本诱惑,一度让人忘记什么是 Web ,如今监管的压力让被微信绑架的人转向 App、Web,此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无痛截肢了。

我相信张小龙是知道微信之于「腾讯局域网」的真正意义,为此,他推出了进一步增强这个局域网粘性的工具——小程序。在年初推出小程序后,我曾在一期会员通讯里引用魏武挥的一段评价:

他(张小龙)决定站在微信庞大的用户群和超高粘性的基础上,让web卷土重来。

这就是小程序。

小程序,就是小网站。

而微信,像极了一个浏览器。

如果说微信是浏览器,那么也形成了一种与曾经 PC 时代几乎一样的格局:

  • PC 时代:微软掌控操作系统,浏览器逐步开发,国内百家齐鸣,国外 Chrome、Firefox 两分天下;
  • 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苹果、Google 掌控系统,微信成长新的浏览器,掌控国人一切移动互联网的操作;

魏武挥特别提到了一点:

他(张小龙)充满恋旧之情地回顾到了这样一点:网站,并不需要一个订阅关系。

网站是用户想上才会和用户link的,它并不会下发消息。

网站是“用完即走”的。

然而过去半年里,微信小程序并没有迎来真正意义的爆发,绝大多数小程序被用户放弃。小程序没有带来用户粘性的增长,而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瓶颈则进一步凸显。

从产品层面上说,微信公众号的订阅机制并没有多大新意,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个公众号的基础上,这和当年博客时代的博主与读者的关系非常类似,而在当时,读者往往会通过 RSS 阅读器来订阅多个博客,这又和现在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十分类似。

但所不同的是,早年的 RSS 强调的是「阅读+社交互动」,而微信公众号则是「社交互动+阅读」。这导致微信公众号面临两个尴尬:

  • 其一,「寄生」于微信内部的微信公众号并非一个良好的阅读工具,而有利于碎片化阅读工具,这和当下微信公众号里越来越长的文章创作趋势是不协调的;
  • 其二,社交需求优先的原则,让「先转再看」、「朋友圈订阅」等微信的「特殊技巧」逐步流行。

魏武挥为此也写了篇文章剖析这些尴尬,他的判断基础同样是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存在,一方面为公众号以及内容创业带来早期的流量和阅读量,但又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然而,微信公号有一个先天的问题。这个先天的问题,归纳起来一句话:

崛起于社交,纠结于社交。

社交链条的存在,使得文章的传播(表面上的数字)得以极大促发(无论是点对点聊天还是朋友圈),但也使得文章的阅读完成率(实际达成的完整传播)堪忧。

有一天晚上,六神磊磊在一个群里发问:如果我在我的公号里发一万字的小说,你们觉得有没有人看?

我的回答是:技术上没啥不可行的,但要全部看完,你的这篇小说得有多大的吸引力?

道理就在于,阅读长文时,非常有可能会有人来和你聊天。如果要去应答且事后还想看,做法就是收藏这篇东西或者转发到朋友圈给自己一个锚。

阅读被打断次数多了,阅读完成率肯定会下降。

故而,我经常在一些分享场合说:长文没人看,但传播数字未必低。

移动互联网的十年,造就了 App 经济,内容载体也从 Web 转向了 App,随着微信、Snapchat 的崛起,内容载体又转向了社交媒体,尤其是消息类应用。但不管是硅谷 Medium 的理想主义气息还是国内这一轮微信公众号清洗后的幻灭创业者们,或许又到了一个关于内容如何救赎以及重新新生的十字路口。

至少,有生之年,我不会去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