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李彦宏的「智能革命」与陆奇的「文化革命」

进入 2017 年,国内有关人工智能的图书也开始增多。两个多月前,在我同时买了李彦宏的《智能革命》和李开复的《人工智能》之后发了一个微博:

其实我还是有点好奇,李开复的《人工智能》与李彦宏的《智能革命》,这两本书到底哪一本能更烂一些?

两本书几乎同时读完,尽管有着充分准备的心理预期,但两本书还是让我感到无比的失望,这其中如果说李彦宏的《智能革命》勉强可以一读,那么开复博士的所谓「图书」更像是一堆毫无诚意的材料堆积,以至于我都羞于向朋友提起这本书,这样强烈的对比之下,李彦宏的《智能革命》在一场「比烂」比赛中稍稍落后。

img

严格意义上说,这本书也并非李彦宏所写,本书的最后「后记」部分里,《智能革命》项目组成员逐个感谢了百度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其中对于李彦宏的感谢语,一方面告诉大家这本书的作者其实是集体写作,另一方面则是这段致谢语充满了「官僚主义」的气息:

感谢Robin,是你确定了在智能革命即将到来之时,应该面向用户、合作伙伴开放百度的智能生态、普及基础知识、确立规范标准的方向,也才有了本书的由来。让人惊喜的是,你在确定了本书的逻辑架构和基本脉络之后,更亲自执笔撰写了重要章节。作为百度的首席人工智能官,你对未来智能时代的描述令人神往。

紧接着,是对陆奇的感谢:

感谢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你对智能革命带来的计算革命契合人类进步主旋律的深刻洞察,让我们豁然开朗,你对量子计算的侃侃而谈,让我们受益良多,也让我们兴奋不已。

再然后,则是对其他领导的致谢:

感谢百度总裁张亚勤,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百度副总裁王路,百度副总裁、ACL会士、前主席王海峰……

上述致谢的排序、文字多少可谓充满了中国特色[1],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 21 世纪的互联网公司里,除了感叹该公司如此强大的公司文化,别无可说。

回到这本书的层面,正式由于本书的创作是集体创作,因此在整个叙述逻辑上显得非常混乱,其基本逻辑是:

  1.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下一个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
  2. 百度在这个领域布局早、基础研究实力雄厚
  3. 百度在多个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领域、智能助理、金融方面多有大量积累;
  4. 所以,百度的未来会非常光明;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却又很简单的三段论结构/于此同时,全书还零零散散地提出了多个当下国外人工智能领域里的几个担忧,比如数据陷阱、数字鸿沟、技术性失业、规范机器的法律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被国内从业者所忽视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当下国内普遍浮躁的创业、资本环境,导致从业者们只会(想)努力赚钱,缺乏社会层面的考量。

但很遗憾,即便百度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上述命题,却由于「别具用心」的编辑机制,不仅让这些命题丧失了可落地讨论的可能性,也被淹没在「三段论」的论证之中。

这里的「别具用心」的直观表现就是对于论据材料的筛选。比如全书的第 9 章谈到了人工智能的自我挑战,这是关于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海量数据如何应对技术变革的讨论,简而言之就是随着来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数据增多,现有的计算架构能否支撑起实施计算、处理的要求?倘若不能,那是不是需要新的计算硬件设备的升级?如果升级,哪些领域会成为热门领域?此时,作者(们)拿出的「答案」是百度的云计算以及基于 FPGA 芯片的计算设备。

而在谈到数字鸿沟时,则列举来自美国经济界、互联网行业种种不公平,随便一个反面例子的背后都可以加上这样一段论述:

美国的教训值得全世界深思。数字技术在美国发展久远,人工智能技术是这一技术的最新延伸。数字与智能技术本身不是导致失衡的罪魁祸首,与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不科学的经济政策结合却会加速失衡。

进一步,这本书还对亚马逊的无人超市做了一番「义正辞严」的批判:

这当然是消费体验升级。但悖论在于,智能超市在造福购物者的同时,也让收银员失去了工作,进而减少了购物能力。仿佛量子态坍塌现象——量子以波的形式存在时才能被发现,但是当观察者观察时,量子必定存在于一个确定的位置,于是原来的量子波坍缩为一点,此时量子表现出粒子性,人也就无法继续观察——技术与幸福的关系也是如此,当你看见了幸福的同时,背后就有些事物在发生坍塌。

诚然,由于这本书是百度官方出版的图书,自然而然会选择竞争对手们目前在人工智能的实践来说事儿,但核心问题在于,全书共 11 章节,每个章节似乎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无论是捧自己还是黑对手,这 11 个章节最后综合在一起的时候,你所能看到的,就像是 11 篇文章,或者 11 页 PPT。

如果只从这本书里去看百度或者李彦宏口口声声的人工智能转型,多半没有多少人会认可这个转型的成功。不过,这半年时间里,百度的转变还是令人看到一种可能性。

这几年,黑百度已经成为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但在所有专业黑或业余黑的观点里,有一个观点最具代表性,也最可笑,即百度这样以搜索起家的公司,选择了一个距离搜索业务最远的转型目标——人工智能,所以必然会失败

这更像是一个为了黑而黑的判断,它完全忽略了搜索引擎在数据收集、知识图谱构建上的天然优势,尤其是过去几年海量的语音、图像搜索请求,不仅给百度,也让 Google 的人工智能研究大大收益,也正是这些海量以及实时数据,为机器学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从而不断提升各种算法的准确性和可用性,从这个角度上说,百度向人工智能的转型当然无可厚非。

但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在商业模式上有着天然的「原罪」。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的入口,即便是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但百度在搜索(包括移动端和桌面端)上依然具备不小的影响力——这是百度长期以来盈利的来源,通过售卖关键字来提升网站的搜索排名,而问题恰恰是,这种以商业利益,即给多少钱来买取关键字的商业模式,是否应该在社会道德层面也具有相应的义务呢?比如去年的魏则西事件里,百度公关的第一反应是向外界展示了那家武警医院的资质合法,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随后更严重的公关危机。

站在百度的角度去看,当一家企业资质合法、证照齐全,也就具备了购买关键词的基本条件,百度与这家企业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商业层面的交易,而该企业与其他人或其他公司的纠葛,早已脱离了两方协议的范畴,所以,百度当然可以撇开。

但这个基本认知自去年开始已经被彻底击破。不管是知乎大 V 还是竞争对手的水军,百度的公众形象已经完全妖魔化,一旦遇到与百度相关的事件,被长期「教育」的网民,其情绪之泛滥,往往叹为观止。

img

尽管陆奇执掌大权后,力排众议砍掉了医疗广告的竞价排名,但来自搜索引擎的收入,会继续在百度收入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也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百度干扰用户查到有用信息的争议会不断被披露,这是百度自身商业模式的选择,怪不得别人。

而真正让外界觉得百度能否转型成功的重要因素,则是陆奇究竟能给这家公司带来怎样脱胎换骨的表现,从技术投入到商业模式搭建以及内部文化的重构,特别是文化的重构。

搜索引擎长期以来都是一门躺着就能赚钱的生意,Google 如此,百度也是如此,在 PC 互联网时代,中美两大国网民的绝大多数上网入口都被这两家公司垄断,这种商业模式形成的内部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都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产品落地的挑战,类似百度、Google 这样的公司都是 2B 赚钱的公司,换句话说,他们对于 C 端用户的认知都非常局限的,而像亚马逊、阿里这样的电商企业,时刻都将「用户(顾客)第一」的口号挂在嘴边,这样的差别也就决定了两类公司在人工智能落地场景上的思考,到底是以用户切身需求为切入点还是以技术炫酷为目的,目前百度、Google 离真正理解人工智能落地场景还有不小的距离。

其次,则是合作共赢的理念。人工智能从来不是一门单独技术,这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全新基础设施,长长的产业链上布满了各类瞄准利基市场的大小公司,而不管你百度也好、Google 也罢,过往的商业成功,都建立在自己研发的基础之上,但这一切在人工智能时代早已不适用,合作共赢才是时代的主旋律。当 Google 去年开始试图通过云计算笼络行业合作伙伴的时候,彼时的百度,还在埋头钻研核心算法,直到今年开始,依托 DuerOS 以及 Apollo 平台,百度开始了一轮疯狂「交友」计划,效果如何,还待后续的考验。

即便是 2017 年刚刚过去 7 个月,2017 年都会成为百度历史上最关键的一年,把握不住这一年,或许就真的剩下 AT 了。


  1. 本书的封面也颇多潜台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