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2017 年下半年最重要的消费电子设备,两款新 iPhone 已经开始陆续发货。
从现在开始到 iPhone X 开始发售,舆论的关注点更多是在到底这两款设备值得不值得购买,相比于前一代手机,iPhone 8 和 8P 的升级似乎显得诚意不足,尤其是外观设计上,The Verge 给予这两款新 iPhone 外观的评语里提到一点「extremely dated」,The Verge 主编 Nilay Patel 失望地写道:
And that’s really the problem — while competitors like Samsung and LG have pushed phone hardware design far forward, the iPhone has basically stood still for four years. The iPhone 8 might be the most polished iteration of this basic design Apple’s ever made, but compared to the Galaxy S8 and other Android flagships like the LG V30, it’s just extremely dated. Apple’s true competitor to those devices is the iPhone X, but the company tells us that the 8 is also a flagship phone, and those huge bezels and surfboard dimensions just don’t cut it at the top end of the market anymore.
外观之外,这两款 iPhone 几乎形成了对于竞争对手的碾压之势。下图来自 Geekbench 的官方数据[1],A11 所带来的显著提升,几乎领先高通、华为一到两代产品:

不过,纵观所有关于 iPhone 的评测,都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一代 iPhone 以及其「原生」搭载的 iOS 11 里的两个显著变化:其一是继续加强 Siri 作为语音助手的基础能力;其二则是延伸手机摄像头的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姑且不谈苹果或者 iPhone 是否还是移动互联网潮流引领者这个争议话题,而是希望站在计算设备进化的层面去看待 iPhone 给人机交互带来的启示。而上述两个变化又有着不同的进化方向,或者你可以理解为:语音向左,摄像头向右。
语音助手的困境
Siri 真的很笨,这几乎是全球苹果用户的心声。但作为苹果在语音入口的重要布局,Siri 的出现至少证明了一点:苹果在语音助手领域拥有一席之地,至于到底是第几名就无关紧要了。
秋季发布会前,Wired 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 Siri 如何进化的长文,文章披露了 Siri 早年间鲜为人知的一面,即苹果公司并没有掌握 Siri 的「核心技术」,而是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可靠消息是 Nuance 公司),这也导致 Siri 在苹果软硬件产品集成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It was like running a race and, you know, somebody else was holding us back,” says Greg Joswiak, Apple’s VP of product marketing.
当然,后来苹果将 Siri 纳入到自己的研发体系里,最新的消息是,Siri 团队隶属于软件部门负责人 Craig Federighi 麾下。Wired 记者也发现,通过与过去两年 iOS 里的 Siri 对比,iOS 11 的 Siri 声音听起来也更富人性化。
但声音的变化并不能给 Siri 这个语音助手带来多大的体验提升,事实上,这也是所有手机语音助手面临的尴尬,我曾在第 57 期会员通讯《手机语音助手已死》里讨论了同样基于语音交互的 Echo 与 Siri 的截然不同的命运:
亚马逊 Echo 上的 Alexa 并没有比 Siri 智能太多,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则是:用户对于 Echo 「弱智」的容忍度要远远超过 Siri 或 Google Assitant。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产品形态上说,Echo 所扮演的,不过是将手机上的麦克风取下来放在一个固定的音响上,但用户的体验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其背后深刻反映了智能手机在语音交互领域几乎完败的大趋势,这个趋势还随着 2017 年 Echo 持续大卖与 Alexa 成为众多智能硬件交互入口的大背景下展露无遗。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类似 Siri 这样语音助手的成长速度完全赶不上智能手机硬件发展的速度,也因此,屏幕触控操作的便捷性反而让语音交互变得可有可无。在这个层面,即便强大如苹果,短期内也无法完全让 Siri 变得更聪明。
另一方面,由于语音交互仅仅局限在人机交互层面,其应用场景大大受限,也「逼迫」亚马逊推出了一款带有屏幕的 Echo——Echo Show,我在第 71 期会员通讯里写道:
尽管依然需要通过「Alexa 来唤醒」,但有了一个屏幕,也让整个交互的反馈机制得以视觉化的呈现,「屏幕」是从 PC 到智能手机时代最深入人心的交互媒介,如果说早前纯粹依赖声音的 Echo 产品是一种年轻人面向未来的体验,那么现在拥有屏幕的 Echo Show ,更更具普遍和大众意义……
换句话说,亚马逊通过 Echo Show,让语音交互有了社交应用场景,从而形成某种社交媒体的雏形。
而对智能手机来说,摄像头则是其社交化拓展的关键要素。
当摄像头碰上手机
这个星球上第一台拥有摄像头的手机还要追溯到遥远的 2000 年,夏普联合当时的日本移动运营商 j-phone 发布了一款名叫 J-SH04 的手机(如下图所示),该手机具有96×130 像素的 256 色液晶屏以及 11 万像素的 CMOS 感光元件摄像头,但该个手机并没有在市场上引发多大反响。

随后几年时间,日系厂商对于摄像头的创新有目共睹,不管是首台百万像素的手机还是首台具有疝气闪光灯以及首台自动对焦的手机,都来自日本厂商,但由于日系手机过度注重日本本土市场,也阻碍了这些在当时炫酷的手机真正走上世界,反而是诺基亚,依托强大的市场品牌效应,通过 N 系列手机,将手机拍照打造成产品的卖点之一。
时间来到 2007 年,当第一代 iPhone 在外观上惊艳世人的时候,其后置摄像头只有区区的 200 万像素,更不支持自动对焦,而此时的诺基亚,N95 的摄像头像素高达 500 万像素,而且还支持自动对焦。

但手机与摄像头之间的故事远非硬件参数的对比,真正的推动力乃是社交媒体的崛起。当 iPhone 4 发布时,500 万像素、优质传感器带来的革命性提升更多还是利用社交媒体完成的。晚于 iPhone 4 四个月的 Instagram 彻底改变了手机与摄像头之间的关系。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将手机摄像头记录到的世界万象分享到全球各地。与此相呼应的则是两件事情:快速发展的 Instagram 不到两年就被 Facebook 以 10 亿美金卖下;传统相机胶卷供应商柯达宣布破产。
更进一步,iPhone 4 的另一个巨大革新则是带来前置摄像头,其初衷不过是为了视频通话——这是典型的社交应用场景,随后,前置摄像头的社交应用得到新的扩展:Selfie(自拍)。
Slefie 并非由手机前置摄像头带来的创新,事实上,目前网络可知的最早的 Selfie 出现在 2002 年:
一个叫 Nathan Hope 的小伙,在参加完哥们的生日趴体喝断片儿后从台阶上飞下来用嘴着陆了。手术之后他上网咨询手术缝合线的问题,放了一张嘴的特写,然后补了句“跑焦了不好意思,照片是张 selfie”。
两年后,照片分享网站 Flickr上有了 #selfie 的标签,但根本没有流行起来。直到 2011 年,还是在 Instagram 上,用户用 iPhone 完成自拍照后,第一次将「#selfie」标记着 Instagram 上,由此也开启了一个社交媒体、selfie 与手机拍照的新时代。
这也就不难理解,「Selfie」被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评为 2013 年「年度单词」 ,下图展示如今 Instagram 上「#selfie」的数目,你可以感受到这种巨大的趋势: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组数字,来自 Flickr 官方的统计显示,整个 2016 年,智能手机拍摄、上传后的照片占据了 Flickr 所有上传照片的 48%,这些智能手机拍摄的照片里,约有将近一半(47%)来自于多款 iPhone。

手机摄像头的命运:记录到创造
过去 17 年,摄像头与手机的结合产生了三大全球性的影响:其一,过去和现在正在发生的,手机摄像头已经成为记录世界变化的重要工具。苏桑·桑塔格曾说:「(相机是一个)随时准备出击的武器」,而手机上的摄像头(相机)则是一个更没有门槛的「武器」,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我们依然看到了所谓「随手拍」给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显著影响(下图是 8 年间两任教皇就职典礼的样子)。

其二,正在发生的影响,手机摄像头成为创造现实的新工具。很多人将 iOS 里的 AR 功能定义为人类进入手机 AR 时代的开始,不过广义上说,从 Instagram 的滤镜到 Snapchat 的贴纸以及各种美颜相机、美图应用,这些难道不是在现实图像上的叠加吗?PingWest 记者贾大方这样描述发完一张 AR 照片后的众生相:
直男们前来点赞,老同学夸你最近又变漂亮了。但女孩们心知肚明:那是修图软件又进化了……
从这个角度看,苹果的确给行业带来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 AR 会成为基于手机摄像头的巨大应用场景,游戏、社交、教育、家居,一个可以足够诱人的市场空间就摆在哪里,借助 iOS 11 和 2015 年以后的 iOS 设备,上述增强现实的应用都能够低成本实现。

但对广大 Android 厂商来说,实现这个目标有不小的难度,尤其是中国的安卓公司,倘若没有上游芯片公司(如高通)、上游系统供应商(Google)的支持,几乎不可能有追赶的可能性。但即便是如三星这样的大厂,如何能在软硬件上实现整合,进而打造极致体验,都是个未知数。
第三,未来的潜在影响,手机前置摄像头会成为一个重要变量。前置摄像头从一开始定位视频通话,到后来转为自拍利器(还记得「前后 2000 万的广告语」么?),如今在 iPhone X 的产品设计里,前置摄像头被升级到 3D 结构光深度摄像头,不仅实现了生物识别(人脸识别),还能提供 AR 效果,这意味着你既可以通过前置摄像头拍到更好看的自己,也能体验上文提到的 AR 应用,要知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款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具有 AR 能力……
写在最后
如果去追寻智能手机的本质,其关键词一定有两个字「通讯」,或者说「连接」,这是智能手机以及手机作为人与人之间连接与通讯的最初定位。
智能手机的进化史虽然足够精彩,但本质上依然扮演着如何让人与人之间更好沟通的重任,从早年间的电话、短信,到后来的视频通话、即时通讯,每一次技术的进化都在让我们的连接变得足够简单。
在这个变革过程中,短期内,基于语音的交互还停留在人机交互层面,无法真正实现「人—机—人」的美好愿景,但摄像头所带来的想象力,正改变着你我对于自己、对于沟通以及对于世界的认识,我们用前置摄像头构建完美的自己,用后置摄像头记录世界变化的一瞬,所有这些影像数据都在被类似宇宙黑洞的互联网所吸纳进去,形成一个或真或假的现实。
- 这个数据里有个错误:iPhone SE 的内存应该是 2G。但并不影响对比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