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Reading 精选」提供一个全新的阅读形态,即是主题式又是卡片化,每一条内容都足够原子化,在不同主题的组合之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欢迎订阅「Deep Reading」或「Dailyio Pro」获取本期内容。
本月,「Deep Reading 精选」发布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国家、巨头与个体」。
这是一个宏大的议题,正如那句流传许久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所指,在技术引发的巨大社会变革面前,国家与科技巨头们的技术控制,对于个体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断网,在苏丹,民众的抗议引发当局恐惧,并在随后断开了该国访问主要社交媒体服务的网络,接着整个国家的网络被断开,这造成了另一个极端的局面,一部分民众因为缺乏信息指引而被迫卷入抗议人群中。
在克什米尔,印度政府在疫情期间的断网,使得很多人因为无法及时获得疾病信息而被感染,而当全球其他地区可以将工作、教育迁移到网络上的时候,克什米尔地区甚至连移动电话还时有时无,这让很多当地人的生活甚至生计陷入到绝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位于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当疫情导致线下实体经济、社交、政治停摆的时候,俨然成了新的榜样。
而在中国的语境里,或许绝大多数人不会感知到所谓「断网」,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背后是中国版「新互联网」的崛起,它所代表的不仅是技术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话语权的转移。以微信为例,透过一份报告,你可以了解到微信已经开启了对于所有用户(无论注册手机号的地区以及 IP 所在地区)的审查。
借助新技术,中国国家宣传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疫情期间,中国官方媒体早已「走出国门」,通过不断转换叙事方式、散布错误消息或某一个角度的消息,为英文新闻领域制造了一个中国官方认定的「疫情全景图」;但中国大数据抗疫并不具备普适性,站在欧洲的视角去看,他们无法接受基于数据以及泄漏数据的社会歧视;更进一步去看,一份 61 页的报告,展示出中国故事的讲述逻辑。
这场全球性的疫情也在深刻改变很多行业的命运,在即将到来的所谓「新常态」里,政府与科技巨头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挖掘海量线下数据的价值,共同制造新的机会与不平等。
以亚马逊为例,1999 年贝佐斯明确表达了他对未来亚马逊的愿景:用规模化碾碎一切。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亚马逊的垄断当然是一件有利无害的事情,不过如果从一个健康市场的角度去看,垄断的亚马逊,正在成为行业的「看门人」。
如果说亚马逊是电商、云服务的「看门人」,那么苹果、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也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扮演着类似的角色,Benedict Evans 今年 7 月的一篇长文,将围绕关于巨头监管的一系列错误或肤浅的理念拨开,最终要呈现出「监管科技巨头」的复杂性与必要性。
在国家、巨头共同构建的环境里,个体权利存在的基础逐步被重构。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让个体的生活充满了监控;云端数据的绝对控制,让裁员情景快速演变为「科幻情景」;而诸如 Airbnb、Uber 的平台,基于算法的「产品歧视」,决定着哪些人可以使用他们的平台,哪些人的账号一定会被封禁;普通个体不得不接受机器人成为老板……
这当然不是最坏的时代,这也不会是最好的时代,但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技术构成了国家与科技巨头的数字权力,并在这个特殊时期不断触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而我们需要面对的,也将是一个被数字权力定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