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外人眼中的乐视、谁造就了阿里和腾讯、FB 用户答案背后的惊人秘密、从 iPhone X 到 iOS X

2017 年将在本周日结束,随着新年假期的到来,I/O 会员计划会暂停两期,预计会在下周三再次回归。再次感谢诸位的支持,祝大家新年愉快! 今天的「视野」专栏,我将推荐近期值得关注的多篇深度文章,包括外人眼中的乐视乱象、深度解剖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公司基因、从 iPhone X 到 iOS X 的洞察、揭秘 FB 用户档案的黑暗面以及一篇不及格的李飞飞「档案」。 外人眼中的乐视烂摊子。乐视的乱局并非简单一篇文章所能说清楚,而这篇「好奇心日报」的文章则从一个被乐视拖入债务的外人视角,一步步还原出过去一年围绕乐视的诸多「真实的谎言」。(链接) 谁造就了阿里与腾讯。2017 年年末,阿里和腾讯之间的较劲成为两家公司暗中操作的话题。当然,魏武挥这篇文章并非 PR 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详细比较了两家公司之所以如此这般的真实原因——公司基因,比如阿里巴巴是典型的平台公司,而腾讯是产品主导的公司,这一切都深深注入到公司发展的每一个战略里。(链接) 与苹果有关的一切。少数派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国外(主要是英语国家)的苹果公司的意见领袖、知名网站、播客等,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群体,同时也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由此可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上瘾模型里的智能音箱,以及令人绝望的互联网

现在回过头去看,10 年前 iPhone 的出现,改变了太多历史进程,这些变化在 10 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不小的「后遗症」。 首先,iPhone 带来了全新的交互模式,让触控和屏幕的交互贯穿了过去十年计算设备的交互选择。这次变化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中,2017 年下半年,包括苹果在内的多家公司,都在努力让屏幕变成一块没有边际的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全面屏)。因此,围绕触控、屏幕的故事还将是 2018 年的重要话题。 更重要的一点,iPhone 引领的智能手机变革,从根本上动摇了 PC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广告自然还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商业模式,但智能手机屏幕尺寸小却便于携带的特性,同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商业公式:装机量+用户单位时间内的使用时长=流行度。 仔细看上面的这个公式,如果说装机量可以用一些特殊手段来实现,比如中国当下众多流行应用都是依靠过去几年智能手机出货前的预装,那么「用户单位时间内的使用时长」则成为考验产品经理的一项硬本事。换句话说,如何让用户每天频繁打开一款应用,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核心,这需要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师的一起努力,而最关键的,则是必须有懂得人性操控的大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134:人工智能商业内参#2017-12-24

「人工智能智能内参」旨在提供一份中文互联网领域权威、可读的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邮件列表。本期你将看到: 百度的「圈地运动」、「中国自动驾驶第一案」背后的玄机、阿里云的人工智能航向、IBM 联手英伟达对抗英特尔、滴滴的新故事元素……点击这里查看过往内容。 百度的「圈地运动」 百度最近围绕「人工智能」的动作颇多。 12 月 21 日,与华为消费者业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打造内容和人工智能生态; 12 月 20 日,百度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协议,共同在智能出行、对话人工智能应用等层面展开合作; 借助雄安合作的契机,百度还将和河北省政府共建 AI 国家实验室; 与此同时,12 月 22 日,百度正式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将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原总经理王劲及其公司美国景驰素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要求包括并不限于停止利用该商业秘密从事与百度相竞争的自动驾驶相关业务、判令赔偿其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5000万元。」 这也被相关媒体称之为「中国无人驾驶第一案」。 上述几个事件的背后推力,都来自于百度战略转型后的必然选择。我曾在第 121 期的会员通讯里讨论过百度的「文化革命」: 进入 2017 年,百度发布了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133:【视野】真假互联网、Google Glass 重生、中国人的身份只是三位数字、从贝尔实验室到 Google X……

今天的「视野」专栏,我将推介多篇文章,内容涉及互联网的真假、Google Glass 的重生故事、中国人的个人身份、NYT 年度图书、无处可藏的未来,以及从贝尔实验室到 Google X 有哪些启示。 「真假」互联网之争。现在的互联网与 15 年前甚至七八年前的互联网已经完全不同。如果当时的互联网还存在中美差异的话,现如今的中美互联网,几乎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巨头垄断——中国的 BAT、TMD,美国的 FANG,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我们现在使用的所谓互联网,还是那个原本去中心化的拓扑结构吗?(链接) Google Glass 的重生故事。Google Glass 曾一度被誉为新一代计算设备,也曾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未来场景。而这篇讲述 Google Glass 重获新生的故事,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去解释为何这款面向未来的设备会遭遇滑铁卢。(链接) 《纽约时报》的年度 100 本书。岁末年初,收集书单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这份来自《纽约时报》的书单涉及的话题范围非常广,里面也有很多我在新一年准备采购并购买的图书,比如这本:TO SIRI WITH LOVE A Mother, Her Aut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132:炒作、机会与残酷现实,这是人工智能留给 2017 的所有

人工智能依然是 2017 年科技行业的热词。 上周的钛媒体 T-EDGE 2017 大会上,投资人徐小平表示,「未来五年一定是AI+」,他接着说:「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你没有人工智能,如果你没有大数据支撑,你可能会被淘汰。」 一天后,T-EDGE 又用一个整天去讨论围绕人工智能的想象与现实。我在上一期会员计划里也特别分享了 a16z 合伙人 Frank Chen 对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演讲,长期关注 I/O 会员计划的朋友或许也知道,过去一年我分享了诸多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商业模式以及社会伦理的思考和发现。 岁末年初,我还想继续谈点什么,去总结 2017 年被炒作的热词:人工智能。 五个基本认知 自 I/O 会员通讯启动以来,围绕人工智能相关概念的普及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比如我曾在去年 11 月份的一篇文章里介绍所谓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与深度学习(DL)的区别,同时我也花了很大功夫去解读霍金、马斯克所言的「人工智能」与硅谷公司所努力的「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我在这篇批判霍金的文章里写道: 最近几年热炒的人工智能,只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在某几个领域突破后的体现,比如语音识别、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