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人工智能商业内参#2017-11-19

「人工智能智能内参」旨在提供一份中文互联网领域权威、可读的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邮件列表。本期你将看到 AWS 中国业务卖身的真相、百度世界大会透露的三个信息、Google 推出移动端机器学习框架、高通在中国继续纳「投名状」……点击这里查看过往内容。 真相:AWS 的中国业务是否被卖? 本周一,围绕一则来自光环新网的公告引发海内外热议。这个公告的核心是:作为亚马逊 AWS 云服务的中国合作伙伴,光环新网将以 20 亿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亚马逊 AWS 在华的相关产品。 由于这个表述并不清楚,因此,这个表述也引发了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的美国科技媒体的「特别关照」,《华尔街日报》几乎也以最快时间予以报道,并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信誓旦旦地表示:亚马逊公司的云计算服务在中国缴械投降了。 随后,包括路透、GeekWire 等媒体都不同程度的跟进了报道,不过,上述媒体也都没有得到亚马逊官方的回复。澎湃新闻在 14 号的报道中指出:亚马逊方面的回复是一切以光环新网的公告为准。 不过澎湃新闻还是拿到了靠谱消息: 接近亚马逊AWS的人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透露,此次交易并非是光环新网对亚马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120:Google、亚马逊们的人工智能都在哪里?

不久前和一个朋友聊天,在谈及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时,朋友冷不丁地抛出一句:如今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无论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在鼓吹人工智能,那么他们的人工智能到底都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撇开某些公司的 PR 策略,目前这些公司的人工智能战略基本落实到两个层面: 改进自身的产品服务; 打造一个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平台; 第一类公司其实非常多,企业基于自身业务需求,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的理念和算法,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并更好地向客户提供服务,这样的案例同时也是历代技术革命都会发生的事情。 第二类公司则颇有点特殊,也有点争议。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还无法对所谓「人工智能就是下一代技术基础设施」达成广泛共识,这也就决定了这类打着「人工智能平台」旗号的公司,多少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影子,我也曾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期会员通讯里讨论过这件事情: 关于「数据就是新石油」的说法到底属于阿里巴巴的马云还是英特尔的科再奇已无关紧要,因为所有的公司都在围绕「数据」做文章:收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买卖数据…… ……以「人工智能」包装自己过往的产品,如私有云(亚马逊、阿里云)、如数据库(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118:那些颠覆和被颠覆的零售巨头,西尔斯、亚马逊和阿里巴巴

西尔斯是曾是美国零售业的巨头,这家公司成立于 19 世纪末,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尔斯就是 20 世纪的亚马逊——一个依靠邮递上门送货的万货商店。《财富》杂志曾援引零售业历史学家罗伯特·史派特的话说:「亚马逊就是新时代的西尔斯百货。」 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梳理西尔斯百货的兴衰成败,来预测亚马逊——这家目前市值达到 4600 亿美元——电子商务帝国的未来走向?而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经验和教训又会对中国电商巨头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是肯定的。 一 这恰好也是 The Atlantic 上月一篇文章所做的尝试。这篇文章首先讨论了西尔斯百货起家的真正原因是 19 世纪末铁路、电报以及货物配送系统的完善,而在那个时代,邮政就是「互联网」: After the Civil War, several new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s systems—the telegraph, rail, and parcel delivery—made it possible to shop at home and have items delivered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090:与「有人」、「无人」无关的「无人零售店」

写在前面:过去一周忙于搬家事宜,会员通讯停摆一周,感谢诸位朋友不离不弃,本周将逐步恢复正常更新的节奏。 最近关于无人零售店的讨论开始增多,源头当然是因为阿里巴巴前不久在淘宝造物节上推出的「淘咖啡」无人零售店实体 Demo,而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无人零售店真的可以改变当下零售行业人力成本高的困境吗? 为什么这一轮无人零售店的技术探索中,互联网企业(不管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成为主力,而这个行业的传统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如此不积极? 现有的无人零售店模式,包括 Amazon Go、淘咖啡以及缤果盒子等等,不管是技术还是商业变现,能够具有真正落地的可能性吗? 理解上述这些争论的基本思路并不难,但每个争论都具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比如,无人零售店能否解决人力成本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有正负两个极端,你可以说在一个无人零售店初期,由于硬件采购成本,像各种传感器、摄像头甚至后台的解决方案,前期的投入要比常规的零售店成本高上太多,但是,当店铺进入正式运营阶段,由于减少了人力投入,使得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从而又极大节约了成本。 这似乎就是个没有正解的答案,类似的,当我们探讨现有无人零售店是否具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088:万能计算设备正在消失

上周,阿里巴巴正式加入智能音箱大战行列,推出一款名叫天猫精灵的智能音箱。至此,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巨头们,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智能音箱。在后智能手机时代,语音被看作是全新的「输入方式」,有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万亿市场。 过往,我们习惯性地将人机交互的演化作为论证语音入口或智能音箱的可行性,但这个思考更多还是基于「用户为中心」,倘若站在计算设备发展的角度去看,几乎所有这些音箱都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计算设备,或者准确地说,是一台台专属计算设备。 不久前《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就提出了这个有趣的观察角度,文章以亚马逊 Echo 和 Echo 为例,来探讨未来计算设备的可能性,其核心就是,亚马逊对于未来计算设备的定义从来不是万能设备,而是成为一台专属设备: There’s a whole lot the Echo Show won’t do. It won’t do email. It won’t do the web. It won’t play first-person shooters. It is emphatically, purposely not a general-purpose com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