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回应中的蠢与坏、微信公众号的「de-contextualization」效应

上周以来,围绕腾讯投资公众号「差评」的事儿引发科技自媒体、科技媒体的热议。舆论的焦点,一直关注「差评」到底有没有洗稿以及「差评」的态度到底是无知还是无畏。

我无法对前一个问题作出是与否的回答,这里也不会对洗稿展开过多讨论,但看了「差评」对此事的几个回应,我对他们的无知还是感到一丝震惊。在怼品玩网的一篇文章里,「差评」写了这样几段话:

好吧,确实我们写了相同的选题。不过按照这个所谓的洗稿逻辑,那语文老师们批改起命题作文来应该很轻松吧。

 

除了第一个完成的同学,剩下的统统打零分就可以了,理由就是洗稿抄袭。

 

于是我就很好奇,有没有人先于品玩写了互联网墓地这个选题呢?

 

你猜我发现了什么。2017 年 8 月 18 日 Engadget 就早于品玩写过这个网站了。那么按照品玩的洗稿逻辑推算,那就是品玩洗了 Engadget 的稿子?

如果你哪怕学过或者了解过一丁点媒体运作的常识,都应该知道这种状况其实是「撞题」……

045:向「知识」付费与向「知识变体」付费

焦虑成了当下中国年轻职场人士最大的标签,他们是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与物价上涨之间夹着的一批人,面对未知的职场道路,迫切需要知识,但 Long form 的传统知识已经不再适用于这个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时代,由此产生的「知识变体」、「再造知识」的产品,依托全新的移动平台和便捷的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热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