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回应中的蠢与坏、微信公众号的「de-contextualization」效应

上周以来,围绕腾讯投资公众号「差评」的事儿引发科技自媒体、科技媒体的热议。舆论的焦点,一直关注「差评」到底有没有洗稿以及「差评」的态度到底是无知还是无畏。

我无法对前一个问题作出是与否的回答,这里也不会对洗稿展开过多讨论,但看了「差评」对此事的几个回应,我对他们的无知还是感到一丝震惊。在怼品玩网的一篇文章里,「差评」写了这样几段话:

好吧,确实我们写了相同的选题。不过按照这个所谓的洗稿逻辑,那语文老师们批改起命题作文来应该很轻松吧。

 

除了第一个完成的同学,剩下的统统打零分就可以了,理由就是洗稿抄袭。

 

于是我就很好奇,有没有人先于品玩写了互联网墓地这个选题呢?

 

你猜我发现了什么。2017 年 8 月 18 日 Engadget 就早于品玩写过这个网站了。那么按照品玩的洗稿逻辑推算,那就是品玩洗了 Engadget 的稿子?

如果你哪怕学过或者了解过一丁点媒体运作的常识,都应该知道这种状况其实是「撞题」……

公众号的天然缺陷以及微信的音视频内容焦虑症

尽管微信公众号的口号一直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上述这些限制让微信内容的生产和运营变得「高高在上」,比如你不可能打开手机撰写公众号文章,你也无法直接让自己拍摄的视频放到文章里……

微信公众号产品设计层面的诸多限制让微信公众号不可能成为当下流行的音视频内容的载体,也极大阻碍了微信新用户以及活跃用户的下一步发展。

这才是微信最担心的地方。

【视野】「慢新闻」创始人的自白、Siri 七年之痒、苹果十年前的「开放壮举」以及自动化的悖论

本期的「视野」专栏,我将推荐近期多篇值得阅读的好文章。

在一个信息高速流动的当下,做一个「慢新闻」的季刊杂志到底意味着什么?

七年来,Siri 在苹果产品体系里经历哪些喜怒哀乐,为何这样一款颇有先见性的产品沦为鸡肋?而十年前,苹果开放了面向 iPhone 的 SDK,其意义为何可媲美 iPhone 的发布?

自动巡航、自动驾驶、自动化,这些人类制造出来的奇迹反过来又对人类自身产生了哪些影响?

当事实与观点一并被算法推荐到每个人面前,谁还会分清出其中的区别?Twitter、FB、Linkedin 在算法推荐上有哪些区别?

当我们热衷于在线阅读,E-Ink 阅读器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