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R 之于机器学习和云、Echo 随机发送录音以及中国的人脸识别

img

题图来自 Unsplash(Matthew Henry

上周,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法规《一般数据保护规定》(下文统一称之为 GDPR)正式生效。这个法律对于数据收集、使用、流通都有了详细的规定,并明确了数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比如作为数据所有者的个体,即便你已经同意了互联网公司可以收集你的数据,还可以继续要求这些公司:

  • 访问并修正错误
  • 删除个人数据
  • 反对处理数据
  • 导出数据

正如这个法规名字里的「一般」两字,GDPR 像是一个大篮子,将欧洲的数字经济参与者们,尤其是涉及到数据的参与者——本土公司、跨国巨头、个人开发者、个人消费者——纳入其中,并为不同的参与者们提供了新的角色设置。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IBM与苹果的新合作、中美贸易战里的人工智能之争、中国城市安全背后的人脸识别与监控

本期的「人工智能商业内参」,你会看到:

  • IBM 人工智能的新产品以及与苹果的新合作;
  • 中美贸易战里的人工智能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 为什么中国计算机视觉公司已经丢掉了国际市场?
  • 计算机视觉正在如何重塑中国的社会管理?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133:【视野】真假互联网、Google Glass 重生、中国人的身份只是三位数字、从贝尔实验室到 Google X……

今天的「视野」专栏,我将推介多篇文章,内容涉及互联网的真假、Google Glass 的重生故事、中国人的个人身份、NYT 年度图书、无处可藏的未来,以及从贝尔实验室到 Google X 有哪些启示。 「真假」互联网之争。现在的互联网与 15 年前甚至七八年前的互联网已经完全不同。如果当时的互联网还存在中美差异的话,现如今的中美互联网,几乎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巨头垄断——中国的 BAT、TMD,美国的 FANG,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我们现在使用的所谓互联网,还是那个原本去中心化的拓扑结构吗?(链接) Google Glass 的重生故事。Google Glass 曾一度被誉为新一代计算设备,也曾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未来场景。而这篇讲述 Google Glass 重获新生的故事,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去解释为何这款面向未来的设备会遭遇滑铁卢。(链接) 《纽约时报》的年度 100 本书。岁末年初,收集书单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这份来自《纽约时报》的书单涉及的话题范围非常广,里面也有很多我在新一年准备采购并购买的图书,比如这本:TO SIRI WITH LOVE A Mother, Her Aut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