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Facebook 帝国与中华帝国

作为一家社交媒体,Facebook 也面临所有社交媒体公司都需要解决的难题:如何进一步增加用户规模。这是理解 FB 所有举动的基本出发点,其所有的技术部署,包括深度学习甚至虚拟现实技术,都不过是 FB 扩大用户群体的一种新方式。对这家公司来说, 其商业模式建构在沟通人与人的连接,所有的增长点也要落脚到人与人的连接。

在 4 月份的 F8 大会上,扎克伯格向开发者以及华尔街释放了多个信号,核心便是降低用户获取 Facebook 服务的门槛——这需要开发者为其开发更多实用而简洁的产品,比如这次大会力推的 Bot,就是利用基于 Messenger 提供更多服务,从而增加现有用户粘性,并降低新用户获取 FB 服务的成本和门槛,借此吸引更多新用户的加入。

Oculus 作为 FB 押宝后智能手机时代的重要战略部署,FB CTO Mike Schroepfer 曾这样 说道

The world is making enough phones. It’s better for the world if there are fewer devices, It’s not totally obvious how all this shakes out — whether we’ll have lots of consumer products, or it all disappears into a couple of VR headsets.

而到了 10 月初的 Oculus Connect 大会上,扎克伯格则是明确地告诉世界两件事:

  • VR将成为下一个计算平台;
  • VR将完全颠覆现有网络社交模式;

扎克伯格演讲中的一个演示环节颇具深意(点击这里可以查看 演示 Demo ),戴上 Oculus Rift 头盔并拿着 Oculus Touch 手柄之后,整个场景也开始切换为一个虚拟的 VR 场景,其中的几个细节:

  • 人物形象为卡通,但与真人的动作和表情几乎同步;
  • 可以是多人互动,也可以是与现实物体(人物)互动,当然还可以「创造」虚拟物体;

这就是 FB 面向未来的社交媒体想象力的重要一环,而与 Bot 的结合,则进一步释放了虚拟现实的威力,我在上月的一期会员通讯里曾对此有过详细分析:

3c9952a4629c30a20615125456d84fee.png

如果这张图里的 Michael 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某个可以和你玩游戏的 Bot,这就是 Chatbot 的 2.0 。

更进一步,当我们通过 Uber、滴滴预约一辆汽车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和这个 Chatbot 直接交谈,确定时间地点,此时,这个 Chatbot 还可以把司机加入群聊。或者,你可以通过这个 Chatbot 预定一家 Airbnb 的房间,接下来,这个 Chatbot 可能把房东也拉入群聊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 VR 的想象空间局限在本地体验,比如可以通过 VR 设备体验到百货商店的衣服、或者体验到世界很多名胜古迹,再或者就是演唱会,但这种想象本质上是对一个个行业的彻底颠覆,短期内,甚至还会被这些「古老」行业杯葛。而换一种思路,将 VR 作为 Chatbots 具象化、人性化的体验,不仅能够为传统行业创造全新的交互,还会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

对一家互联网公司或者技术公司而言,深度学习、虚拟现实当然是面向未来的重要技术,但另一方面,对一家社交媒体来说,用户数量的「考核」或许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示出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在 11 月初的新一季财报中,Facebook 月活跃用户高达 17.9 亿人,较去年同期提高了 16%,而且该公司也首次公布了 FB 移动端的用户规模,这个数字超过 10 亿。

一个对比数字是,当 Twitter 新增用户不过 400 万的时候,FB 的季度用户增长数量是以千万来计量。科技媒体 PingWest 这样描述 FB 与其他社交媒体的关系

对于一个北美的普通家庭来说,上大学的儿子可能在 Twitter 上,上初中的女儿可能在 Snapchat 上,全职工作的父母可能在 LinkedIn 上——所有人肯定都在 Facebook 上,几乎毫无疑问。创立 13 年之后,Facebook 依旧是那个所有人都在上面的社交网络,这让其他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但摆在 FB 面前的另一个现实则是:当 FB 已经覆盖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时候,下一步用户数量的增长空间只有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攻克的则是印度和中国。

2015 年下半年开始在印度推行的 Free Basic 计划,也是扎克伯格力推的Internet.org 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缺少互联网接入的偏远地区居民、以及难以负担起数据资费的居民提供免费、高效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目前,Facebook 通过与当地运营商合作,提供捆绑式的Free Basic app 和 Express Wi-Fi热点,记下来会利用无人机、卫星和其他技术进一步提高用户获取互联网服务的效率。

11 月初的财报会议上,扎克伯格透露了几个数字:

  • Internet.org项目已经帮助全球4000万人用上了互联网,约占全球总人口的0.5%;
  • Internet.org的月访问量从Q2的3.63%增长到了Q3的4.67%,至17.9亿。

不过在 2016 年 2月,印度政府决定终止 Internet.org 在印度的运营,直到现在也没有依然处于禁止状态。印度政府之所以禁止这个服务的原因就在于当局担心,FB 利用这个免费的上网入口,有可能垄断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所有场景。比如当时用户通过 Internet.org的接入互联网后,用户可以浏览多达40个网站,网站内容涉及就业、医疗卫生、新闻和教育等方面,但谁进入这个名单以及谁排在前面,FB 掌握极大的决策权。

由此也引发了另一层面的争议:Facebook的免费网络计划是不是另一种殖民统治?

为此,《大西洋月刊》记者 Adrienne LaFrance 让 Emory 大学英文系教授 Deepika Bahri 总结了 FB 此举与早先东印度公司的相同点

  • 以救星的姿态出现
  • 反复使用例如平等、民主和基本权利之类的字眼
  • 掩盖长期的利益动机 (参考如上两点)
  • 用「总好过没有」的说辞来合理化不均等的分配 (partial dissemination)
  • 与当地的精英群体和既得利益者结成伙伴关系
  • 指责批评者是恩将仇报

如果说印度的问题更多涉及到利益分配,那么 FB 所要解决的中国问题则更复杂。无论读毛选,学中文与领导谈笑风生,还是北京雾霾天的跑步 PR,FB 入华始终没有太明确的进展,美国财经媒体 Quartz 在一篇名为 The only way Facebook enters China is as a tool of the government 的文章透露了入华的三大条件,或者说是三大底线:

  • 把中国境内产生的数据储存在中国的服务器上;
  • 与一家中国公司合资经营;
  • 屏蔽中国法律及政府部门禁止的Url及帐号;

这也是诸多美国公司,如 LinkedIn、Evernote 在华的运营策略。而在《纽约时报》最新获取的消息则称: FB 正在低调开发专属于中国市场的过滤软件 。事实上,FB 在包括俄罗斯、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都有相应的过滤机制,但所不同的是,正如 Quartz 所言,当 FB 需要和中国公司合资经营才能落地后,FB 的过滤软件自然而然会成为这家中国公司的重要技术,换句话说, FB 提供了一个供第三方公司过滤、屏蔽某些内容的技术。 第三方能够监控用户分享时吸引关注的热门消息和话题。第三方享有完全的控制权,决定这些内容是否应当出现在用户推送内容当中。

当然,这个项目或许仅仅是一个试验:

The current and former Facebook employees caution that the software is one of many ideas the company has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entering China and, like many experiments inside Facebook, it may never see the light of day. The feature, whose code is visible to engineers inside the company, has so far gone unused, and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hat Facebook has offered it to the authorities in China.

FB 官方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

We have long said that we are interested in China, and are spending tim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more about the country.

如果细心,你会注意上文里的两个加粗的词和段落所暗示的意义,中国对于 FB 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高速成长的移动互联网以及 VR 用户群体,都将成为 FB 下一步用户规模增长的推动力,但能否迈过政策这个坎,绝非简单意义上的技术改进就能解决的,这或许会成为左右 FB 股价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毕竟华尔街的那帮人可不管所谓审查对于硅谷的意义。

2015 年,埃里克·施密特为 Google 撰写的「PR 图书」《重新定义公司》在华出版,该书着重介绍了 Google 的价值观。我给《新京报》写的书评里将 Google 的价值观与德鲁克早年的观点作对比

上述举措使得谷歌符合早年德鲁克所奉行的「公司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工具也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信条。另一方面,基于数据的决策机制、20%的时间制、交付迭代的产品研发模式,又是新一代硅谷公司的本质特性,传统的德鲁克思维与新鲜的硅谷空气,共同铸就了谷歌这家不可复制的公司。

这种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于中国问题的决策。有位细心的网友专门对比了 简体中文与台办繁体中文在这段历史表达中是否涉及到删减 ,这里仅以台版为例:

b9fc8a674d51e3a15d4c97b5f9fe9c00.jpg

最后的结果大家当然很清楚。我无意让你觉得我是在给 Google 鼓掌,但至少这从一个方面展示了一家公司的价值观。Google 2010 年作出的决定让这家公司远离中国——在这个过去六年高速成长的互联网市场里,BAT 完成了对互联网各行各业的收购或投资,智能手机市场从小到大,如今可以「昂首挺胸」地面对苹果和三星,但这个市场却在一步步地「变坏」:LinkedIn、Evernote 以近乎「完美」的代价落地中国,只是对中国用户而言,不过是另一种歧视罢了;库克为了苹果的中国市场屡次三番入华「表忠心」,换来的也只不过是勉强一用的 iCloud 服务;Uber 则彻底放弃了大陆市场,换来了可以在其他市场甚至无人驾驶方面的资金与资源支持……

而在 FB 离开大陆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社交媒体们早已完成几代更迭,人人网已成历史,新浪微博从无到有,从盛而衰,又以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获利颇丰;以模仿起家的微信,深植即时通讯,踩对了中国特色互联网产品的「大一统」与移动互联网新入口的两个时间点,由此引发了 FB 们对于微信的取经和模仿…..

相比于职场社交的 LinkedIn、笔记工具 Evernote,FB 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社交媒体的范畴,美国大选后围绕 FB 是否影响选民的争议不断升温,也足以看出这家社交媒体公司的未来走向:无论你是否承认,FB 终将一步步影响到世界的角角落落。这也意味着,只有中国局势没有根本的变化,FB 的中国之路依然充满未知,只是,这种未知也可能像 FB News Feed 的黑箱算法那样,令人恐惧。

在五月份的一期《经济学人》杂志中,扎克伯格被看作类似罗马统治者的国王:

75a17aabd573742ebaece000554739b0.jpg

这篇 社论 的最后这样写道: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becoming ever more intimately entwined in billions of peoples’ lives, making huge profits as a result and avoiding a backlash will be one of the biggest business challenges of the century. Even in ancient Rome, emperors could find that the crowd suddenly turned against them. So applaud Mr Zuckerberg—and fear for him, too.

Zhao Saipo

View posts by Zhao Saipo
赵赛坡,科技博客作者、资深科技观察家、付费科技评论 Dailyio 创始人、出品人,覆盖 3000+ 付费用户。 曾担任 TechTarget 中国区记者、频道主编、AI 自媒体「机器之心」前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