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自动驾驶车祸还是人祸、算法不是数学而是观点、播客与「讲故事的人」等 #Weekly Spot 003

导读

本期 Weekly Spot,你会看到如下推荐:

  • 谁制造了 Uber 自动驾驶车祸?
  • 为什么算法不是数学,而是一种观点?
  • 北京信用分实践;
  • 苹果教育电子书以及屏幕与教育的争议;
  • 视频!硅谷顶级投资人解读:为什么互联网未来与区块链息息相关?
  • 《纽约客》长文:当播客成为「讲故事的人」,我们会回到本雅明所描述的时代吗?
  • 《经济学人》导读、对 FB 的忠告以及 Stan Lee 的讣告;
  • 《彭博商业周刊》导读。

观点和故事

一场「人为制造」的车祸。今年 3 月份,Uber 的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撞到了一位推自行车横穿马路的女子,该女子送往医院不久就去世,这也成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撞人致死案。

此事引发多方连锁反应,不仅让 Uber 停止了相关自动驾驶测试,也影响到自动驾驶产业链上的多个玩家,如英伟达的股价。本周,Business Insiders 一篇重磅文章,详细剖析了这期悲剧里各个参与方的责任

表面看起来,这起事故只是涉及到两个人:Uber 自动驾驶当时的驾驶员 Rafaela Vasquez 以及受害者 Elaine Herzberg。但在很多 Uber 员工看来,这辆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汽车系统背后的人都有责任。

这篇文章采访到诸多人,包括 Uber 现员工和前员工,并获取到诸多内部邮件、会议记录等,文章给出的基本结论是,由于 Uber 管理层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过于自信、以及内部混乱的「争宠机制」,导致了一系列决策的失误:

Its creators had forbidden the car from slamming on the brakes in an emergency maneuver, even if it detected “a squishy thing” — Uber’s term for a human or an animal, sources told Business Insider. And the NSTB report said that Uber had deliberately disabled self-driving braking.

类似这样的细节触目惊心,这也再次说明了一点:当下机器、算法背后的人类道德和管理理念,才是决定这些机器善良与否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场所谓「自动驾驶的车祸」,不过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惨剧罢了。

算法是一种观点。这也是 Aeon 本周一个视频的标题。这个只有 3 分钟的小视频改编自 2017 年的 RSA 上的演讲,探讨的是,算法既可以作为有用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强权、大公司获取特殊能力的「利器」,由于不支持外链,你需要到 Aeon 上才看观看这个视频。

当新技术被应用到公共领域,普通个体智能寄希望于当局的算法不要「作恶」。在本周公布的《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里,明确提出,2020年底前完成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工作,并建成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北京「个人诚信分」工程。这也意味着,北京将真正开启对个人信用的评价,个人诚信分将关系终身。

官方的通知这样写道

未来三年,北京将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建立健全数据清单、行为清单、措施清单等全市统一的信用联合奖惩“三清单”制度,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北京“个人诚信分”工程。“这是北京一个重要的创新做法,将对个人的信用进行评价,关系终身,”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行动计划》,北京将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市场准入、公共服务、旅游出行、创业求职等领域广泛应用,为守信者提供“容缺受理”“绿色通道”便利措施以及“信易+”示范项目激励措施。此外,还将完善信用黑名单制度,定期公示企业和个人失信记录,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寸步难行”的失信惩戒格局,让违法违规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

事实上,海外媒体对于此事的敏感度,早已身在其中的你我更清楚,还记得今年 1 月份《连线》杂志的封面吗?

img

站在无处不在的屏幕前的任何抵抗都不可避免地被屏幕光所遮挡。数字化、屏幕、电子设备,这些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否真的在推进人类进程呢?

至少科技公司们非常乐观。本周,苹果发布了 5 本围绕电子设备的电子书,并以「人人能创造」为主题,展现了人类如何利用设备——当然主要是苹果的设备——去创造一系列过往不敢想象的东西,这套学习方案按照课程种类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包含了绘画、摄影、视频和音乐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你可以在这里下载这些电子书。

这也是苹果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价值取向,利用计算设备,改变教育的本质,过往时倡导 MacBook,现在则主推 iPad 和 Apple Pencil。

关于孩子教育与电子设备之间的复杂关系,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命题。我曾在两周前分享了《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横亘在穷人、富人之间的新数字鸿沟,然而在一位从事教育的学者看来,这个观点充满了漏洞,还将教育和数字设备、富人与穷人对立起来,而忽略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互动影响,这是千百年从未改变的:

……the stories put forth the idea that “the least tech” is the best tech, and that we should all parent more like Steve Jobs. But in fact, strict approaches aimed only at limiting screen time aren’t the most effective. You have to be a role model and engage alongside your kids, a notion that the Times stories largely skirted.

这当然也不是最终的答案,却能给我们更多思考的角度。

电影和图书

本周推荐著名投资人 Ben Evans 在 a16z 上的一个演讲,名字也很有趣,「The End of Beginning」,需要提醒的是,Evans 的语速非常快,而且 PPT 切换起来也非常快,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领会。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Evans 的分析框架,他认为,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全球四分之三的人,但基于手机的连接可能才刚刚开始,这其中,他列举了电子商务虽然发展迅速,但放在整个零售行业里依然非常小,这恰恰是机会。

接下来 Evans 以「软件吃掉世界」的思路去展开,分析了不同行业里里的颠覆者,这部分的分析非常精彩。

最后,Evans 特别谈到了新技术如何让互联网回归初心和本质,这就是区块链以及加密货币带来的潜在影响。

封面秀

img
本周《经济学人》封面关注全球自杀率的下跌,推荐其中的几篇文章,比如该杂志「奉劝」Facebook 要吸取当你雅虎的教训,就目前来看,桑德伯格的位置已经不保,而扎克伯格要做的,就是要谨记雅虎的教训;这期杂志的讣告是写给 Stan Lee,推荐漫威的粉丝读一下。

  • 《纽约客》

img
这周《纽约客》封面主题叫「打开国会的大门后」,暗指国会里的男性权力。本期杂志里有一篇讨论播客影响的文章,文章从瓦伦特·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谈起,当基于声音的内容重新开始流行,是不是「故事」又会重新回到了主流视野?这群全新「讲故事的人」又是如何影响听众的呢?推荐阅读这篇[文章](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8/11/19/how-podcasts-became-a-seductive-and-sometimes-slippery-mode-of-storytelling)。

img

又到了盘点和预测的时间点,本期《彭博商业周刊》主题就是这样,分别从国家、贸易、科技、能源等几个角度去盘点,还有 50 家值得关注的公司,《彭博商业周刊》的设计一向令人有惊喜,各位可以去感受一下。

Zhao Saipo

View posts by Zhao Saipo
赵赛坡,科技博客作者、资深科技观察家、付费科技评论 Dailyio 创始人、出品人,覆盖 3000+ 付费用户。 曾担任 TechTarget 中国区记者、频道主编、AI 自媒体「机器之心」前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