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视野】真假互联网、Google Glass 重生、中国人的身份只是三位数字、从贝尔实验室到 Google X……

今天的「视野」专栏,我将推介多篇文章,内容涉及互联网的真假、Google Glass 的重生故事、中国人的个人身份、NYT 年度图书、无处可藏的未来,以及从贝尔实验室到 Google X 有哪些启示。 「真假」互联网之争。现在的互联网与 15 年前甚至七八年前的互联网已经完全不同。如果当时的互联网还存在中美差异的话,现如今的中美互联网,几乎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巨头垄断——中国的 BAT、TMD,美国的 FANG,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我们现在使用的所谓互联网,还是那个原本去中心化的拓扑结构吗?(链接) Google Glass 的重生故事。Google Glass 曾一度被誉为新一代计算设备,也曾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未来场景。而这篇讲述 Google Glass 重获新生的故事,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去解释为何这款面向未来的设备会遭遇滑铁卢。(链接) 《纽约时报》的年度 100 本书。岁末年初,收集书单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这份来自《纽约时报》的书单涉及的话题范围非常广,里面也有很多我在新一年准备采购并购买的图书,比如这本:TO SIRI WITH LOVE A Mother, Her Aut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132:炒作、机会与残酷现实,这是人工智能留给 2017 的所有

人工智能依然是 2017 年科技行业的热词。 上周的钛媒体 T-EDGE 2017 大会上,投资人徐小平表示,「未来五年一定是AI+」,他接着说:「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你没有人工智能,如果你没有大数据支撑,你可能会被淘汰。」 一天后,T-EDGE 又用一个整天去讨论围绕人工智能的想象与现实。我在上一期会员计划里也特别分享了 a16z 合伙人 Frank Chen 对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演讲,长期关注 I/O 会员计划的朋友或许也知道,过去一年我分享了诸多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商业模式以及社会伦理的思考和发现。 岁末年初,我还想继续谈点什么,去总结 2017 年被炒作的热词:人工智能。 五个基本认知 自 I/O 会员通讯启动以来,围绕人工智能相关概念的普及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比如我曾在去年 11 月份的一篇文章里介绍所谓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与深度学习(DL)的区别,同时我也花了很大功夫去解读霍金、马斯克所言的「人工智能」与硅谷公司所努力的「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我在这篇批判霍金的文章里写道: 最近几年热炒的人工智能,只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在某几个领域突破后的体现,比如语音识别、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131:人工智能商业内参#2017-12-17

「人工智能智能内参」旨在提供一份中文互联网领域权威、可读的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邮件列表。本期你将看到 被曲解的「天网」PR、 一本人工智能畅销书的危险信号、Google 的第二次中国探险前途漫漫、当机器学习可以生产色情影片、机器学习如何帮助 NASA 发现「第二个太阳系」……点击这里查看过往内容。 人脸识别与「天网」,被曲解的 PR BBC 记者 John Sudworth 日前在贵阳市一次大数据、人工智能共同铸就的「天网」,视频链接在这里。正如视频所言,借助布满整个城市的摄像头以及背后强大、实时的数据分析能力,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已经无处可藏。 有趣的是,承建这项工程的是一家叫做「深醒科技」的创业公司,其投资机构昆仲资本很快就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借用这个大好机会做了一次 PR,其中提到这个技术背后的原理, “7分钟速度”背后的原理是,路上的摄像头不仅能实时捕捉行人的面貌,还能和数据库指定人物信息进行匹配,在行人跟踪、人脸识别等技术配合下,警方可确定在逃罪犯的行踪。此次实验地贵阳警方采用的人脸识别系统正是深醒科技人脸识别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路上的摄像头,识别行人的年龄、性别、衣着等信息,同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视野】自动驾驶现状、社交媒体是香烟、在 iPad Pro 上写软件的可行性、爱沙尼亚的数字化改造……

今天的「视野」专栏,你会看到 2017 的自动驾驶现状、社交媒体是香烟、中国创业者如何「跟着马化腾走」、在 iPad Pro 上写软件的可行性、爱沙尼亚的数字化改造…… 回顾 2017 的自动驾驶,这是一个来自《纽约时报·杂志》的专题,内容涵盖自动驾驶设计、自动驾驶的社会影响以及两家代表性公司,特斯拉以及福特公司的现状与困境。(链接) 特斯拉与传统汽车厂商在制造领域的差距,关于特斯拉与其他汽车公司之间的对比,Quora 上一个高分回答,其中有很多「内幕」消息。(链接) 社交媒体就是新一代香烟,文章开头部分很像一个悬疑小说的开篇,很吸引人读下去。(链接) 中国创业者们要坚持两件事:一是政治正确,二是「跟着马化腾走」。第一件事容易理解,第二件事则比较考验智商和情商,跟快了跟满了都不行。(链接) 一篇「老文」,其中谈到了王兴看待跟马云和跟马化腾的区别。这篇《财经》专访里的部分言语一度引发阿里巴巴的不满,可见其敏感性。(链接) 专访 Phil Schiller,关于苹果(产品)的一切。坦率来说,这篇文章并没有多大信息量,但考虑到苹果高管们一向不爱多说话,因此这篇专访就有了一定的解读价值,但也仅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129: 向广告说「不」的两个在线媒体、高通的人工智能手机野心

从本周开始,I/O 会员计划将全面回归,今天的话题包括在线媒体的订阅制转型以及高通如何许诺 2018 年的「人工智能+智能手机」。 向广告说「不」的两个在线媒体非典型案例 长久以来媒体行业都遵循一种简单明了的商业模式:用内容创造影响力,用影响力获得广告,用广告收入创造更多优质内容。 但当互联网大潮到来,过往支撑这一切的商业模式开始崩塌,这里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媒体行业的渠道垄断地位开始瓦解。Ben Thompson 曾在年初的一篇文章中,用一组图片指出了这种区别,下面是节选的两张,一个是传统媒体的模式,另一个则是以 FB 为代表互联网公司做内容的方式: 这种渠道话语权的丢失直接导致了媒体行业收入下滑、影响力下降、人才流失,使得原来一个看似完美的商业闭环不复存在[1]。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对于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也冲击着国内大量门户网站——曾经,他们也是新媒体。 最近一则关于英国《卫报》如何利用在线读者订阅机制实现收入翻番的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这篇来自 Niaman Lab 的文章,被腾讯旗下的「全媒派」做了编辑整理。 先来看一组数字: 截止2016年底,读者收入(包括会员、订阅、期刊和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